编者按
2016年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九原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包头市“6521”战略定位为引导,以实施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为抓手,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完善扶贫机制,因地因人施策,有效解决“扶谁的贫”、“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到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
3月28日,九原区哈业胡同镇哈业胡同八村村民刘巧燕将三面带着满满感激之情的锦旗送到包户干部九原区农牧业产业化管理服务中心田凤广、温晓宝和帮扶企业包头市万兴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海龙、包头市丰谷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凤林的手中。
“一面锦旗表达不了我的感谢之情!”刘巧燕刚一开口,眼泪便夺眶而出。晶莹的泪水饱含着她对帮扶干部和企业无比的感激。
2014年12月31日,刘巧燕的丈夫在一采石场打工,山体崩塌不幸遇难。当时她的女儿不满3周岁,一对双胞胎儿子刚过百天。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刘巧燕一家陷入困境。
就在刘巧燕几乎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时,接到包户干部温晓宝的电话。温晓宝实地了解了刘巧燕一家的生活状况后,随即像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她。同单位的田凤广从温晓宝那里得知刘巧燕的不幸遭遇后,也加入帮扶的行列,与温晓宝一同想办法解决刘巧燕一家的实际困难。他们除了自己尽心尽力对刘巧燕一家进行帮助外,还积极寻求社会帮扶,联系了两家爱心企业,包头市丰谷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每月资助刘巧燕的女儿500元幼儿园费用,包头市万兴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天给刘巧燕的两个儿子资助5斤牛奶。
望着3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刘巧燕说,她有很多话不知该怎么表达,没想到她的天塌了,政府会派人来给她补窟窿,帮她渡难关。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感谢政府、感谢这些无私帮助她的人。她只希望孩子们能尽快长大,自己能自食其力,回报社会。
一句感谢道不尽千言万语,一面锦旗诉不完热情帮扶鱼水深情。
-强化摸底精编规划
九原区自2014年启动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以来,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包头市委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安排精神,立足“精准”上理思路,紧扣“三到”抓推进,在“准”上下功夫,在“精”上求实效,全面摸底,精准识别、统筹规划、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确立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产扶结合,梯次推进”的工作方针,以率先脱贫、巩固发展的工作目标,进行有力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2014年包头市扶贫办根据统计测算九原区贫困人口1.12万人,经过全区各地区和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实现减贫3729人。2015年,九原区准确把握扶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年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1个,完成项目投资43189.18万元,新增灌溉面积28700亩,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实现减贫5673人。截至目前,全区剩余贫困人口741户1798人。涉及贫困户的镇街道有五个,即:哈业胡同镇、哈林格尔镇、白音席勒街道、赛汗街道、萨如拉街道。其中,因病致贫191户,406人,占22.6%;因残致贫36户,87人,占4.8%;因学致贫66户,212人,占11.8%;因自然条件差致贫20户,48人,占2.7%;因年老缺劳力致贫428户,1451人,占58.1%。计划2017年底建卡立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区同步实现小康。
九原区把扶贫攻坚工程作为全区头号民生工程,按照“区负总则、镇抓落实、部门协作”的管理体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选派企事业单位及干部对口帮扶。通过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实行精准扶贫,做到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扶贫规划、项目、干部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
为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九原区深入各贫困村贫困户调查摸底,登记核实贫困情况,对居住条件进行拍照记录,及时建档立卡;同时对贫困户建档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帮扶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根据村情村况,分析致贫原因,明确脱贫思路,制定相应扶贫工作计划,以此为基础,编制镇街道规划和区级规划。
2015年,完成了区、镇、村三级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全区的贫困户、人员全部建档立卡,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了动态管理,科学监控,制定出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7大类扶贫措施和危房改造、贷款支持等4大类统筹措施。建立了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包建责任制,确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群众联动包户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多因素量化考核、驻村干部“真蹲实住”的制度。组织全区3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选派98名各级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民生志愿者组成15个驻村工作组,深入到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工作,切实推动了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
-强化措施精准帮扶
2015年,在九原区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相关地区和责任部门各负其责,采取分类帮扶的有效措施,结合贫困户脱贫意愿,实行“一户一法”的办法,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是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及贫困户住房条件。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重点,着力加强与行业部门协调配合,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了19个村(组)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建设等“十个全覆盖”项目,共投入资金37372.6万元,切实做到了精准扶贫与“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效融合,互促共进。重点对21户“鳏寡孤独残”贫困户,采取政府兜底的方式,完成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确保到2016年底前,贫困地区实现“十个全覆盖”目标。
去年,专项扶贫工作完成投资84万元,行业扶贫工作完成投资41240.47万元,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2212.64万元,财政一事一议、农业综合开发帮扶项目工程投入资金1622.59万元,帮扶单位帮扶项目投入资金32.64万元。
二是加大贫困户社会保障力度。全面落实贫困户养老、医疗、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行应保尽保。把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且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其他贫困户由帮扶单位和责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民政、教育、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救助资金1819.71万元,进行分类救助。对贫困学生和因灾返贫家庭实行援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优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小额贷款支持;为贫困残疾对象提供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
三是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针对贫困农牧民中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地少和无地致贫的扶贫对象及单亲家庭贫困户,采取订单、定向技能培训,协调帮扶企业吸纳扶贫对象进厂务工,鼓励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支持等综合服务;协调农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帮助贫困户争取社会化服务岗位,实现就业增收。
四是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2015年,帮扶企业投入资金45万元。其中,内蒙古明拓集团帮扶哈林格尔镇花圪台村10万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改造,新建地埋管线2000米,为贫困户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华煤化工集团帮扶哈林格尔镇段四圪堵村2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内蒙古鑫达黄金公司帮扶哈业胡同镇乌兰计六村15万元,用于新建200kw变压器及电路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制度精确管理
今年,九原区九届六次党代会把“精准扶贫攻坚工程”列入2016年的主要任务之中。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三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攻坚工程,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数,通过产业转移、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确保到2017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九原区党委、政府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对全区贫困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
2016年,九原区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扶贫要求,采取分类脱贫措施,因户制宜,精准施策,重点实施“六项工程”;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协调推进“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对全区现有的741户1798人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脱贫1096人、就业转移脱贫116人、低保(社保)政策兜底脱贫538人,教育救助脱贫24人,大病救助脱贫24人,确保贫困户通过不同形式精准脱贫;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帮助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实施段四圪堵村金融扶贫试点工程,同时,在条件成熟且贷款户相对集中的村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每村投入财政风险抵押金30万元。及时对贫困户及联保户按贷款额的5%,实行财政专项利息补贴,保证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能致富;实施产业发展增收工程。按照全区“菜、薯、肉、乳”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产业扶贫的步伐。重点扶持一批带动作用强,增收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强化与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每个企业、合作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试点建设村级贫困户电商服务站10个,每个服务站补贴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开辟产业扶贫新模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推动扶贫攻坚与“十个全覆盖”有效结合。实施71个贫困村组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实施政策兜底保障工程。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应保尽保。落实区级财政资金50万元,统筹教育、民政、卫生、残联、红十字会等行业部门优势,加大对贫困户的救助和扶持力度,分别采取低保、教育、医疗救助等综合措施,确保生活水平达到扶贫标准以上;实施社会扶贫推进工程。认真落实帮扶责任,统筹帮扶单位和企业集中行业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采取订单采购农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合作社、投资入股等方式,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
九原区精确管理,把帮扶“扶”到群众心坎上。将贫困对象的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限等都全部登记在册,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区有档,并将信息录入国家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和专户管理制、报账制、绩效管理制、扶贫项目三项廉政制度,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重点保障贫困对象生活,把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人的158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进行“兜底”保障。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联动机制,按照领导包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考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牧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应退则退。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全区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和认定,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与此同时,在“智”和“志”上下功夫,把教育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本领作为扶贫工作的治本之策,引导农牧民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要求致富转变,切实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