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化德县上世纪末荒漠化、沙漠化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面对土地日趋严重的风蚀沙化、荒漠化、戈壁化,化德县委、政府积极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实施“大地增绿、地表增水”工程,开始奏响生态环境建设的崭新乐章。
化德县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乌兰察布“两个屏障示范区”建设以及“五城联创”,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宗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县之本,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要求,秉承“有树就有水,植树就是涵养水源,就是改善环境,就是建设美丽家园,就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荒山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十二五”以来,该县累计投资4.9亿元,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工程70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7.6万亩、通道绿化工程250.8公里。累计投资1.2亿元,实施城镇绿化1.2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3%,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6.1%,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5和10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3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长5倍,全县206万亩林地完成确权工作,确权率达到99.97%。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十二五”以来,化德县从生态整体脆弱的县情出发,从不断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按照“三三制”城乡统筹一体化扶贫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2万多人,撤并30户以下“老龄村”、“空心村”69个,恢复草场3500公顷,基本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改善、人退增绿、生态恢复,累计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50多处;依托生态工程项目区丰富的林草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6万亩的林下特禽养殖基地,辐射吸纳周边300多农户,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为了确保造林绿化科学有力推进,保持造林绿化的连续性,2011年以来,该县围绕“天空增蓝、地表增水、大地增绿、百姓增福”的建设目标,采取五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突出“山、水、绿”三张牌,确立了造林绿化“1234588”思路,县财政在足额安排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用于造林绿化和管理,并采取“财政拿一块,企业垫付一块,项目补贴一块”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绿化资金,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完成了以省际大通道为主轴,实施化商界——化白界绿化长度93.6公里的“绿色长廊”屏障工程;打造了绿化面积1.2万亩的西山森林公园、东林场生态公园两个重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了总面积68030亩的县级义务植树基地、乡级义务植树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了化—白、化—张、化—商、化—康四大县城出口151公里的绿化工程,完成了八街八路40413米的路网绿化任务;落实了绿化进村庄、进社区、进园区、进机关、进学校“五个进”工程,累计栽植各类苗木248.76万株(丛)。2014年以来,6个单位、1个居住小区被市政府命名为园林单位与园林居住小区,6个“十个全覆盖”示范村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4万亩,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化德县逐步认识到,只有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机制健全,才能卓有成效。一方面把“生态立县和绿色化”战略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造林绿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在造林机制上,采取多项举措,努力激活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一是“项目购绿”。对个户完成荒山造林绿化并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者,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项目补贴。二是“异地换绿”。在棚户区改造中,实行只拆不建或异地安置的方式,置换绿化用地。三是“退耕植绿”。在重点区域绿化用地上,参照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补贴标准,农民退耕政府绿化,补贴8年后林权归还农民。四是“以育代造”。选择立地条件好、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块,发动能人大户、科技人员采取“以育代造”的方式承包造林。五是“企业代建”。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开发企业按要求代建公共绿地,以开发建绿地,以绿化促开发。六是“政府购绿”。我们鼓励农村一部分搬迁户,把闲置的耕地植树造林,成林合格后将造林地纳入工程项目,变耕地为林地,增加绿地覆盖度。
在约束机制上,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出台了《禁牧管理办法》和“三项制度”(退耕还林达标补贴兑现制度、林草产权到户制度、以草定畜到村到户制度)。进一步加大了禁牧工作力度,并通过人大和村民代表大会,变成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激励机制上,在增加禁牧后农牧民政策性收入的基础上,坚持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思路,大力调整畜牧业养殖结构。
在管护机制上,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禁牧工作办公室,形成县、乡、村、组四级管护网络。
在后期管理方面,坚持物业护绿与社会认绿相结合,引进绿化公司对重点区域绿化进行后期管护,并鼓励企业、机关、个人认领护林任务,收到明显成效。
借得春风铺锦绣,同心描绘绿色城。如今的化德县城已赫然一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山水画卷,“创绿色化德,建幸福家园”已成为全县人民共同的心声。(特约记者李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