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返回舱安全返回四子王旗指定地点。经检查确认,所有实验载荷状态良好,生物辐射盒、家蚕培养箱、植物培养箱、高等植物箱、胚胎培养箱等15个娇贵的“太空乘客”安全回家。
记者从研制实践十号卫星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科研人员在卫星平台上开展多方面努力,为乘客带来了“五星级服务”。
为“乘客”营造冷热适宜的舱内环境
“实践十号卫星共承载了19个实验项目,其中有11项共计15台载荷返回,从拆卸后检查确认的情况看,它们的状态良好。”实践十号卫星回收场试验队队长刘庆华介绍,用户在交接证书上欣然签字,将这些乘客带回实验室继续研究。
这些乘客对于卫星的热控、微重力、供配电能力、回收保温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记者了解到,此次空间科学实验中涉及多种生命体,需要冷热温度适宜的环境,卫星回收舱温控指标要求控制在5至35摄氏度,以往同类卫星的被动热控方案远远不能满足任务需求。
为此,实践十号卫星在返回卫星领域首次引入流体回路系统,增加了冷板、流体回路断接、辐射器防护罩弹抛等,并成功研制出我国最大的航天器热控冷板,为乘客营造了安全、舒适的舱内环境。
全程提供“管家式”智能服务
除了保证舒适,五院科研人员还在实践十号卫星上精心打造了“智能管家”,实现全程陪护,让乘客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与以往返回式卫星相比,实践十号卫星将程控、遥测、遥控分系统的功能整合,形成了数管分系统,首次构建了基于数管分系统和服务支持子系统两级构架机制。该机制如同一位智能管家,始终兢兢业业地关注每个科学实验载荷的不同需求——有的乘客需要全程供电,有的则是在合适的条件下才开展实验,每项实验需要的电、热等环境都有所不同。为此,其开展了系统优化和合理安排,并根据实验需求随时给供配电、热控等分系统分配任务,合理安排在轨时间,进行天地遥操作等一系列任务,完美地满足了多任务、多载荷的需求。
此外,实践十号卫星首次采用了高精度、多模式工程参数测量分系统,能够用精确的数据让科学家掌握平台的微重力,以便更好地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升级版卫星平台具备量身定制服务能力
实践十号卫星平台是在我国成熟的卫星平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的“升级版”,以完美的成绩证明了其满足多任务用户、多项目、多目标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的能力。
记者从五院了解到,返回式卫星作为空间科学试验平台具有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无人职守、具有更好微重力水平、适应载荷射前操作和适时返回支持能力强、系统规模适度工程实施代价低等。截至目前,该院共研制7个型号三代返回式卫星,形成了三代平台型谱。而实践十号卫星在返回式卫星雄厚的技术实力基础上,在热控、微重力、供电能力、回收保温等方面得到全面升级,同时在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方面均有提升。
一直从事返回式卫星研制工作的实践十号卫星工程总师唐伯昶表示,实践十号卫星将成为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