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的风景——真不错。

“双万元田”里——有干头。
转型发展产业兴起
5月15日,开发区河西街道二号村村民张大爷正将一筐筐刚摘完的香瓜往车上装,他高兴地对采访记者说:“这几天正是香瓜上市的时间,这一茬效益很好。今年村里投资帮着建了4座大棚,不种苞米改种瓜菜,没想到,每亩效益高达2万元,是苞米的20倍。另外,以前路不好走,来买瓜的人也不多,每次还要往外送,费时费力还有损耗。这下好了,路平平儿宽宽儿的,再也不用担心了。”
今年,开发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单一的玉米种植向设施农业、饲草料基地等综合农业转变。二号村是通辽市有名的设施农业示范村,通过土地流转,以“反租倒包”形式建成返季葡萄、瓜菜套种等“万元田”“双万元田”,打造了“二号香瓜”商标品牌。目前,全村建有设施农业大棚107座350亩,每座大棚效益在5万元左右,反季瓜菜大棚32座65亩,每座效益可达7—8千元,今年二号村对现有的大棚区进行改造提升,扩大“双万元田”种植规模,可实现人均纯收入2.1万元。
只有良好的产业支撑,农村才能长久健康的发展。“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要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更要让广大群众富裕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开发区注重把工程建设与“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河西街道三义堂村瓜菜套种小区,在西瓜秧旁边,种植的水萝卜、小白菜已经到了应季出售的时节。三义堂村党支部书记卢江告诉记者:“我们村是通辽市主城区重要的‘菜篮子’,全村近300人参与种植,西瓜、土豆、豆角等瓜菜套种面积达800亩,采用高效瓜菜立体套种模式,亩均效益可达7000元以上。由于近几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今年不少农户都改种圆葱、大葱等蔬菜,改种面积1000亩左右。”为了保障村民收益,三义堂、公司等村还成立了瓜菜协会,为菜农提供种植技术和销售服务,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体现了合作社在瓜菜种植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环境的改变推动了村民向产业工人、现代服务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开发区利用城边村和园区周边村的独特优势,免费开展就业培训,增加和延伸公交线路,通过自主创业、外租厂房等方式,发展务工经济。三家子村村书记说:“我们村土地少,但临近304国道和物流园区,这两年我们发展劳务输出和运输业,现有大型运输车辆170辆,中小型车几百辆。工业园区现有企业170余户,每年光是出租厂房收入达30万元,原来很多外出务工的人都选择回乡创业了。”同时,开发区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新农村,依托蒙牛奶源基地建设,成立托牛所,推动30多家养殖户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向托牛所集中饲养方式转变,实现了人畜分离,减少了对村庄的环境污染。依托现代牧业和蒙鑫羊业,农户由种植传统作物向种植饲草料转变,与企业签订订单青贮协议。今年,仅辽河镇西乌兰花村种植青贮面积就近3万亩,种植青贮户每亩纯收益在1100元以上。

村里的游泳馆——很豪华。

村里的卫生室——很方便。
真抓实干 激情如火
为确保工程进度、压实责任,开发区制定了《“十个全覆盖”工程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43名执行力最强的镇街局办科级干部、7名负责巡回督导的科级干部、43名最有发展潜力的科级后备干部、86名镇街局办干部包联监督、指导,奋斗在各村一线。党工委班子成员每天对43个村屯巡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协调,重大问题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迅速解决。局办包联单位每天深入村屯,靠前指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包村干部每天与群众、工人打成一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加快推进施工进度。
年初以来,开发区通过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包片,镇干部和工作队包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包户,全面讲清政策,消除群众顾虑,引导各户主动拆。对筹资困难的户,通过村里先行垫资、村干部帮助借款、引导企业捐助援助等措施进行改造,并在解决春耕农资方面给予帮助;对想建大一点房子的户,在按国家规定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各户通过留茬子、接后倒厦子等方式解决,满足需求。对改造户数多的难点村,由城建、民政、人社、卫生、农牧等部门组成攻坚小组,一户一议,综合施策,实现了一次性消灭危土房。
“走路不绕弯,两脚不沾泥!”这是开发区每一名驻村干部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平安堡村村民付作义说:“工程实施以来,这几个驻村干部真是累,来的比我们起的还早,走的比我们睡的还晚,周末也不休息,比我们种庄稼的辛苦多了。”任赫男是开发区干部下基层驻村入户中的一员,他们按照“5+2、白加黑”工作要求,全力打好“十个全覆盖”攻坚战,村民看到驻村干部每天都在村里忙忙碌碌,为他们尽心尽职而拍手称赞。
“纪家屯村西一路死角发现垃圾,请派人清理。”
“收到。”
“纪家屯村西一路死角卫生正在清理,预计今晚完工。”
……
“自从有了微信平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太方便了,在微信里不仅能看到督查组反馈的信息,还可以借鉴其他村好的经验做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辽河镇纪家屯村书记刘树春说。
类似的信息,在开发区微信工作群里每天要发布上百条。开发区开拓工作思路,接轨“微时代”,利用多个微信工作群助力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工作台账,严格按照关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按周细化工作进度目标,按天完成工作内容。组建了“开发区学习交流群”“绿化工作群”“‘十个全覆盖’督查群”“驻村工作交流群”“第一书记群”共5个手机微信工作群,使微信群成为交流工作经验的小平台、学习活动的小课堂、展示成果的小窗口、工作调度的小助手,确保工作调度更加快捷,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辛勤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开发区43个行政村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将触角伸到了农民群众生活的细微之处,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十个全覆盖”带来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