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老年人的逐年增加,面向老年人变相推销高价保健品的欺诈行为越来越多,打着专家讲座、赠送礼品的幌子,嘘寒问暖、现金返还,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让大量老年人被“忽悠”还全然不知。
现代人日益注重健康和养生,但在旺盛的需求背后健康陷阱却也无处不在。几万元的医疗床、医疗凳,号称包治百病的特效药……几年来,不少潜伏在大街小巷、打着“老人保健理疗中心”或者免费义诊等各种招牌的老年保健理疗店铺,可谓门庭若市,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人,花起“保健”钱来一掷千金,毫不心疼。近年来,保健品虚假宣传的报道和曝光已经很多,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上当呢?
保健品市场骗局升级老年人屡陷温柔陷阱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6月份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这就意味着,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十分广阔,但是近年来有些保健品的骗局升级,让不少老年人屡陷温柔陷阱。
记者调查发现,以往的保健品推销多采用“免费健康讲座”的形式,而近年来保健品“忽悠”式营销不断升级,通过“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炒作高科技”等方式,使得大量老人前赴后继地上当受骗。
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创业路附近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是高血压,此前一直依靠吃降压药控制血压,但是自从参加了小区门口的一家按摩床的体验式促销后,他父亲不顾家人的劝阻花了近4万元买了这个所谓包治百病的按摩床,之后就笃信按摩床能治好他的高血压,就擅自停了降压药,导致血压飙升,一下子中风,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四天,目前虽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专人陪护。
像张先生父亲这样迷信保健品以致延误治疗的并非个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工作的护士小李告诉记者,连她都无法阻止父母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购买保健品。“就像被洗脑了一样,我要是阻止他们买保健品就是不孝顺”小李无奈地说,“买回来一堆冲剂,说是有抗氧化作用,能延缓衰老,降血压和血脂等功效。我看了一下成分主要原料为大豆磷脂、维生素E、糊精、脱脂乳粉,从药理角度看根本没有降脂降压功能,可是父母仍然深信不疑。”
记者也就此问题咨询了呼和浩特市一米阳光心理咨询室的张老师,张老师建议说,很多老人之所以热衷于“听课”,是因为他们平时过于孤独、缺少关爱,所以才容易被人拉入陷阱。做子女的都应该好好反思,在情感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怀。
维权程序繁琐难度大提早防范最为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张先生、小李父母这样的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上当后,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忍气吞声,吃哑巴亏,还有一些人会找对方理论,要求退货退钱,但是却很少有人选择运用法律手段维权。
为此,记者咨询了北京同方律师事务所的闫燕律师,闫律师告诉记者,其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各个地方的法律法规,都对消费者权益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然而,当消费者上当受骗后,不管是走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途径,所耗费精力和财力都很大,尤其对身体不好的老人来说,维权的难度就更大了。
闫律师还说,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没有意识索要发票,也没有意识保留票据或合同,这样在维权时就很麻烦,因此闫律师提醒,广大消费者要保留好证据,如果发现被骗时,可以先拿发票或合同向对方索赔时,如果赔偿未果可找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法院起诉。如果发现对方涉嫌诈骗、伪造事实等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走刑事途径。
“但是,走法律维权程序很繁琐,耗时耗力,大家还是在购买保健品时擦亮眼睛,防骗比维权更重要。”闫律师对记者说,“老年人年龄增大,判断能力有所下降,容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导致自己上当受骗,应该‘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铁律,不要轻易上当。”闫律师提醒到。
“尤其一些被炒作的神乎其神的神药,更是不能相信,有些疾病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还不能治愈,怎么可能有一种药能药到病除包治百病,所以对这种神医神药更是得警惕。”闫律师对记者说。
监管部门加强整治消费者还要擦亮双眼
据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保健食品市场中,有不少企业以“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保健食品,但是在销售过程中,销售商大肆宣传保健食品的治病功效,使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可以治病,抱着治病的目的把保健品当药吃,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由于食用不当而危害健康。
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了解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中提出,今年5月起,不再批准以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我国《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记者从内蒙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食药监局不断加大保健品广告监管力度,对虚假夸大的违法保健品广告加以整治曝光。对于广告宣传超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内容,并在大众媒体宣传保健品,利用患者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和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保证,夸大产品的功能主治的行为,都是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要依法查处。对于抽检不合格的保健品,定期向社会进行通告。但一位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业务经理的罗女士坦言:“相比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现在一些网站上的弹窗广告,保健品商家的微信公众号,虚假夸大的情况更为严重,但是监管的难度更大。”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轻信虚假广告宣传,防止上当受骗,对于怀疑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记者 白丹)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25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