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乌海市民达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赵禹(化名)对记者说:“没有戒毒体系,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家庭。”赵禹吸毒多年,在妻子的爱心、禁毒大队民警的关心及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他已戒毒11年,前年与弟弟合办公司,现已发家致富。
“戒毒工作是整个禁毒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这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吸毒———复吸———再戒———再吸’这样的恶性循环变成‘吸毒—戒毒—康复—回归社会’的良性循环。”乌海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徐云海介绍。降低吸毒人员复吸率,减少新滋生吸毒人员,对萎缩毒品消费市场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难点,乌海市公安局建立起了收—治—戒—帮的环状工作模式,形成了具有乌海特色的戒毒体系。
8月20日,乌达区苏海图办事处41岁的吸毒人员刘爱平因没有定期做尿检,被乌达区禁毒大队民警送去强制戒毒,在收押过程中,民警发现吸毒11年的刘爱平第三次因吞食了异物———一根铁丝,而无法被羁押。刘爱平已经是“三进宫”了,3次复吸,大队启动了打击吸贩毒违法犯罪快速通道,将其送到医院免费做手术,取出异物。
大队长李飞说:“投所难、投牢难一度导致病残、吞食异物人员肆无忌惮的吸贩毒,毒情日益加重,成了整治吸贩毒问题的瓶颈。”
为此,乌海市政府及公、检、法、司几家逐步达成共识,需要收戒而因病因残不能收戒羁押的吸贩毒人员的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开通打击吸贩毒违法犯罪快速通道,保证病残吸毒人员全收戒,贩毒人员的全羁押、全投牢,形成了符合乌海市特点的病残吸贩毒人员的处理机制。
2008年至2011年,乌海市已为36名吞食异物企图逃避打击的吸毒人员进行了手术并收戒,平均每次手术及医药费用1.2万元,有效控制了吸毒人员的自伤自残行为,大大减少了病残人员吸贩毒活动的蔓延。
市政府在安排公益性岗位、子女入托、读高中、上大学时,也按照一定数额为他们发放补助,目前已经为55名戒毒人员解决了低保问题,还为23名戒断毒瘾、表现良好的吸毒人员安置就业。截至目前,市政府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369名吸毒人员全部纳入了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综合治理体系。(记者赵弘 通讯员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