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生活的人们看到蓝天白云的天数多了,呼吸的空气也新鲜多了。
元宝山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挖煤60年尝尽“苦酸”:形成了六大沉陷区,煤矸石堆在增加,地下水位在下降……“洞多渣高土飞扬,走路生活烟尘呛”,看见蓝天、白云、明月繁星一度变得奢侈。
元宝山决策者认识到,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步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把‘煤老大’从3/4调到1/4”。该区经信局梁明成局长算了一笔账:“‘十一五’末,元宝山区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67.7亿元,煤炭就达59.1亿元,占增加值比重的3/4。到2015年末,能源、化工、绿色食品、装备制造要做大做强,成为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30亿元;而煤炭年产3000万吨,实现增加值58亿元,只占增加值比重的1/4。”
坐落在元宝山镇由自治区2006年批准建设的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现已投资5.8亿元、一期占地13.15平方公里。走进开发区投资33亿元的国电赤峰化工公司里,记者看见施工人员正忙着对设备进行调试。每年将有168.9万吨的煤在这里转化成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现入驻开发区像这样的项目有25个,引资134亿元,开发区已形成煤化工、生物化工和装备制造3大主导产业,是元宝山区转型和延长煤产业链的主阵地。算上这个开发区,现在该区已经形成了平庄、五家、云杉路和美丽河5大产业集群区,入驻74家规模企业中大多是绿色无污染产业,安排从业人员9.6万人。
以前,露天煤矿每天43万方疏干水白白流走,现在这些水被引到8公里之外,实现了循环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每年可节约地下水资源近2.1亿立方米,减少烟尘排放50多万吨,吃掉工业废料230万吨。(记者 屈广臣 范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