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人员可获临时安置
据了解,巧报镇阳光中途之家位于东黑河村,办公场所400平方米,设有报到处、保卫处、档案室、培训教室、心理咨询室、社会适应指导室、就业帮助室、医疗卫生室、餐饮处、住宿处和临时安置基地。记者了解到,尽管启动才两个多月的时间,这里却已经是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法学专业的实习基地了,该专业的学生将免费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指导。
阳光中途之家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是一个让刑释解教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的过渡性机构。它不仅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法律和就业方面的培训,还为他们进行社会适应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和发展变化,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以及消除他们易产生的对抗、偏激、自卑和依赖等不良心理和情绪,使其能够确实感受到社会的包容接纳,进而调整心态、树立乐观、自信、自立的人生态度。如果是无亲可投、无家可归、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该基地还可以提供3个月的食宿和救助。
梁俊宽介绍说,该基地启动以来,已经组织巧报镇的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了2次培训、3次公益劳动。
据了解,巧报镇目前有38名刑释解教人员,35名社区矫正人员。当初之所以选择在巧报镇建立该基地,基于巧报镇地处城郊接合部、刑释解教人员较多。据梁俊宽介绍,其实,也正是这个原因,早在2008年,巧报镇就率先在全市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相当于阳光之家的前身。有了这些工作打基础,迄今为止,巧报镇的这些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中,没有一个再重新犯罪的,而且38名刑释解教人员目前均已找到了工作。
采访中,梁俊宽对记者说,也有些人不理解政府的做法。曾经有人对他说:“现在大学生都安排不了,政府怎么这么关心这些违法犯罪的人?”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梁俊宽总是耐心地予以解释:“从社会层面讲,是对这些违法犯罪人员不离不弃;从关怀的角度讲,就是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不管怎么说,一切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形成合力才能做得更好
梁俊宽说:“阳光中途之家目前运行情况良好,但是也有困难,就是经费的问题。”他说:“办公场所是东黑河村村委会和大黑河生态公园指挥部赞助的,不花钱。可是,像刑释解教人员的吃、住、水、暖以及临时招聘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费用,都得花钱。”尽管面临着经费问题,但是,梁俊宽依然对这项工作干劲儿十足。目前,他正在和监狱、看守所等部门联系,重点筛查本辖区的“三无”人员,以便在他们出来后,第一时间来到阳光中途之家接受培训和救助。
说到阳光中途之家的发展,梁俊宽很有信心:“如果后期运行正常的话,全赛罕区乃至全市的刑释解教人员都可以分期分批来这里进行培训,这里完全可以作为全市的一个阳光中途之家安置帮教基地。这样既节省了经费,还可以整合资源。”
据了解,我国安置帮教基地有几种类型,而阳光中途之家是其中的一种。第一种类型鼓励社会企业作为安置帮教基地,国家给予企业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种类型占大多数。第二种类型是吸收监狱和劳教企业,作为过渡安置基地;第三种是专门的安置基地,如阳光中途之家。这种类型重点安置“三无”人员,特点是政府投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建立安置帮教工作基金也是安置帮教基地的一种,主要是政府投资,吸收社会赞助,给工作好的刑释解教人员以奖励,给困难的以帮助。目前这种类型全国很少。最后就是开设帮教网站,目前山西有一家企业开设了这种网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中央到地方,对刑释解教人员的重视都有实际动作。就我区来说,不光是正式启动首个阳光中途之家,还即将出台首次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文件《自治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据自治区司法厅基层处副处长钱酉雪介绍,这份文件依然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5号文件的精神草拟的,成员单位有17家。钱酉雪特别提到,根据中央提出的工作亮点,在这份文件中,我区首次提到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受教育权,提出他们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方面不受歧视,享受社会同等待遇。
据介绍,我区有各种安置帮教基地近80家,乌海、通辽、呼伦贝尔等地做得不错,而呼和浩特市在阳光中途之家这种模式上走在了全区前列。目前,鄂尔多斯市通过政府投资,正在建设专门的安置帮教基地。
采访中,不管是梁俊宽还是钱酉雪,他们都提到了“合力”这个词,认为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形成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钱酉雪说:“我区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安置率、帮教率都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而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成员单位的帮助,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记者 高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