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属于老少边穷地区,11个旗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8个,自治区级贫困县2个,革命老区旗县9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00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市现有贫困人口70多万人,占自治区贫困人口近1/4,占全市农村人口近1/3。乌兰察布市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2005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在实施自治区“千村扶贫工程”的经验基础上,开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五年间,投入资金1.82亿元,在417个重点贫困村(嘎查)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整村推进重点村当年扶持,当年稳定脱贫。整村推进等扶贫重点工作的开展,为全市农村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乌兰察布市的“整村推进”实践说明,整村推进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一、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到村入户,受益到人。市政府下发了《乌兰察布市整村推进实施方案》,我市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制定脱贫规划,编制整村推进规划图、进度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户档案,做到村有卡、乡有册、县有薄。2005-2008年整村推进的建设重点是“五通三站一产业”,即:自然村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邮通话、通广播电视;行政村(嘎查)建有科技综合服务站、医疗计生服务站、文化教育活动站;自然村至少有一项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09年后,在继续强化农牧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重点放在了以“水”为中心,有产业支撑和市场竞争力的种养业上,积极培育发展能够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不同阶段整村推进建设重点,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贫困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投向与农牧民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通电32个自然村,通水490个自然村,通沙石路485个自然村,通邮通话71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459个自然村,新建或维修科技综合服务站263个,医疗计生服务站233个,文化教育活动站125个。村村都有了至少一项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三、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围绕全市乳业、肉羊、马铃薯(蔬菜)、饲草饲料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和比较优势,在立地条件好、水资源比较富裕的地区,扶持开发水浇地,发展设施农业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增加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扶持发展以饲草饲料产业和肉羊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在边境牧区,重点扶持畜种改良、防疫设施建设,加强草库伦建设,加大畜种改良力度,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通过几年扶持,全市围绕阴山北麓形成了以四子王旗、中旗、后旗、商都县和化德县等五个旗县为主的连片开发马铃薯种植产业带,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60%;凉城县、丰镇市、卓资县等前山旗县设施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全市马铃薯人均种植3亩以上,肉羊养殖桥覆盖全市90%的干旱丘陵地区和90%的贫困户。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整村推进与扶贫其他重点工作相结合,合力推动,示范带动。产业化扶贫优先扶持整村推进重点村;扶贫项目优先在整村推进重点村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优先让整村推进贫困村的农牧民参加培训,实现就业;有移民意愿的农牧民,优先让整村推进的农牧民移民搬迁,安置就业;革命老区建设优先安排革命老区贫困县村实施整村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优先包扶整村推进重点村;没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进入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应扶尽扶,应保尽保。整村推进重点村先行一步,实现脱贫致富,为其他尚未实施扶持的贫困村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增强了这些贫困村村民早日脱贫的愿望,为下一步扶持这些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全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部门和社会资金,捆绑资金,集中投放到到贫困村建设中。建立健全了“群众投、社会筹、单位帮、银行贷”的多元投资机制,五年共投入整村推进资金1.82亿元,为实施建设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加强了项目和资金管理,整村推进建设贫困村、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情况实行了公告公示制,资金使用实行了报账制,切实把项目建设管理好,扶贫资金管理好、使用好。
通过五年的扎实工作,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贫困人口大幅下降。2005年全市有贫困人口51.4万人,到201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了38.5万人。期间虽然经历了扶贫标准的提高和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返贫人数,但每年贫困人口平均净减少近3万多人。二是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根据对贫困村重点村抽样调查,2005年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到2010年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近2000元,农牧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且涌现出了一批依托扶贫项目和资源能够带动其他农户增收致富的能人大户和科技带头人。三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2005-2010年,整村推进共扶持了417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扶持当年基本上解决了脱贫问题。重点村实现了“五通”,建有“三站”,村村都有一项以上的致富主导产业。无论是农牧民的生活条件,还是农牧业生产条件,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四是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切实把贫困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落实“三扶一支”政策,加大了科技扶贫力度,加强贫困地区的“雨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养出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加大了教育扶贫力度,全面落实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户子女开展了扶贫助学工作,使贫困户子女上得起学;加大了卫生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扶贫力度,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结合工作稳步扎实推进,全市农村牧区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救济户等人口逐年提标扩面,应扶尽扶;加大了文化扶贫力度,加强文化场所建设,丰富了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于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