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家住赤峰市红山区盛世嘉园小区,86岁的张起云和84岁的老伴儿修坤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至今已坚持了62年,捐款金额17万多元。
在知情人口中得知两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后,2月26日下午,记者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来到了红山区盛世嘉园小区,张起云和老伴儿早早地站在门口迎接记者。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穿着整齐干净,谈话思路清晰。寒暄、落座之后,修坤端上来热气腾腾的奶茶招待记者。
两位老人的善举,还要从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说起。张起云老家在巴林右旗,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南方过来几位革命干部,在巴林右旗发动群众,物色积极分子成立民兵队和村级政府。由于革命工作表现突出,张起云加入了民兵队伍并担任村长;此后,经过数次调动,1949年,张起云任巴林右旗人民法院副院长。“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战争前线,我把家里的2匹马、2头牛、4头驴、50多只羊卖了,将30多万元(折合现在人民币3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国家。从那会儿开始,我和老伴儿每年都响应国家号召,能捐就捐点。”张起云说。1958年,包钢刚建立时,党和国家号召群众捐款,张起云和修坤当时手里没钱,于是就利用假日外出打工,一天挣几毛钱,攒够100元后捐给了包钢。
“当时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只要国家有需要,就会积极响应,为国家献上一点心意。”张起云对记者说,“现在生活好了,离休后还有退休金,可社会上总是有一些人需要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觉得高兴。”
由于年代久远,张起云老两口过去的捐款大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近10年来,由于二老年事已高,记忆力有所下降,所以,他们将捐赠的款物简单地作了记录。在这些记录中记者看到,他们每年捐出的款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有的帮助困难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有的为中学生购置课外读物;有的救助地震灾民……记者根据老两口的回忆统计,在60多年的时间里,张起云和修坤的捐款超过17万元。
如今,老两口儿孙满堂,祖孙4代人中有14人光荣入党,是典型的红色家庭。
张起云和老伴儿的善举感动着社会,他们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赤峰市公民道德十大标兵、赤峰市助人为乐模范等荣誉称号,家中书架上上百个荣誉证书和奖杯,是两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奉献的最有利见证。在问及多年奉献的初衷时,张起云说:“旧社会我们是要饭吃的,生活好了不能忘记有困难的人……” (记者 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