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百姓生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张起云修坤夫妇:60多年持续奉献爱心
内蒙古新闻网  12-03-06 10:46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常言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家住赤峰市红山区盛世嘉园小区,86岁的张起云和84岁的老伴儿修坤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至今已坚持了62年,捐款金额17万多元。

  在知情人口中得知两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后,2月26日下午,记者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来到了红山区盛世嘉园小区,张起云和老伴儿早早地站在门口迎接记者。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穿着整齐干净,谈话思路清晰。寒暄、落座之后,修坤端上来热气腾腾的奶茶招待记者。

  两位老人的善举,还要从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说起。张起云老家在巴林右旗,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南方过来几位革命干部,在巴林右旗发动群众,物色积极分子成立民兵队和村级政府。由于革命工作表现突出,张起云加入了民兵队伍并担任村长;此后,经过数次调动,1949年,张起云任巴林右旗人民法院副院长。“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战争前线,我把家里的2匹马、2头牛、4头驴、50多只羊卖了,将30多万元(折合现在人民币3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国家。从那会儿开始,我和老伴儿每年都响应国家号召,能捐就捐点。”张起云说。1958年,包钢刚建立时,党和国家号召群众捐款,张起云和修坤当时手里没钱,于是就利用假日外出打工,一天挣几毛钱,攒够100元后捐给了包钢。

  “当时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只要国家有需要,就会积极响应,为国家献上一点心意。”张起云对记者说,“现在生活好了,离休后还有退休金,可社会上总是有一些人需要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觉得高兴。”

  由于年代久远,张起云老两口过去的捐款大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近10年来,由于二老年事已高,记忆力有所下降,所以,他们将捐赠的款物简单地作了记录。在这些记录中记者看到,他们每年捐出的款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有的帮助困难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有的为中学生购置课外读物;有的救助地震灾民……记者根据老两口的回忆统计,在60多年的时间里,张起云和修坤的捐款超过17万元。

  如今,老两口儿孙满堂,祖孙4代人中有14人光荣入党,是典型的红色家庭。

  张起云和老伴儿的善举感动着社会,他们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赤峰市公民道德十大标兵、赤峰市助人为乐模范等荣誉称号,家中书架上上百个荣誉证书和奖杯,是两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奉献的最有利见证。在问及多年奉献的初衷时,张起云说:“旧社会我们是要饭吃的,生活好了不能忘记有困难的人……” (记者 周建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森林卫士备战“春...
购农机 备春耕
包钢跨入千万吨级...
黄河内蒙古段今年...
草原上开来廉政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宣誓
设施农业开启中国北方新“春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