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1年7月11日拍摄的元上都遗址。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院院翻经有咒僧,垂帘白昼点酥灯。”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在《上京杂咏》之五中描写元朝皇帝在上都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景。
《元史》记载,上都内设有佛寺167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基督教堂等各种宗教建筑若干座。直到如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周边的群众,都尊称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木”,即一百零八座寺庙之意,对其顶礼膜拜。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由于忽必烈采取兼收并蓄的宗教政策,上都城内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堂平等存在,成为当时世界的宗教中心。他说,成吉思汗曾规定:“尊重所有宗教,不使任何一教享有特权。”在上都,这条法令得到尊奉,元朝上层统治者对待各种有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宗教,都给予了扶持和宽容。因此,中国传统信仰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在此融合,宗教建筑除道观、佛寺之外,还有回回寺、十字寺等。近年来,考古专家已在元上都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作为“国寺”的乾元寺遗址以及大龙光华严寺遗址和孔庙遗址等建筑。
元代自忽必烈开始便重视对儒家思想的应用,金莲川幕府中招募的汉族谋士中有不少鸿学大儒,如许衡、姚枢等。忽必烈深深意识到,要想治理汉地,儒家思想是不能或缺的,于是1267年他命人在上都皇城内兴建了孔庙。后来,元代历代皇帝更是将儒教推而广之,下诏尊崇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得孔庙遍及全国。
王大方说,忽必烈和此前的几代蒙古大汗一样,对各种宗教采取保护态度,早在其未登基前就曾亲自主持过一场佛道辩论,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1258年夏天,由忽必烈主持的佛道辩论会,到会僧人300多人、道士200多人,还有200多名儒生和官员。这场作为元上都历史中重大事件的辩论会之后,佛教地位显著提高,从而在亚洲广为传播。(记者贾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