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红山,矗立起中国北方历史文化的高峰。
西拉沐沦,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8000年前的兴隆洼遗址,这个“华夏第一村”,诉说着赤峰先民对城镇最初的梦想。
4000年前的二道井子遗址,这座“东方庞贝城”,勾勒出赤峰人对城镇美好的愿景。
当新世纪的曙光升起,赤峰迎来了小城镇建设的黄金期。
草原因城镇而生动,城镇因草原而繁荣。】
2003年,是赤峰市城镇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为拉大城市框架,缓解老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状况,赤峰市确定了中心城区“西移北扩东进”的宏伟蓝图,拉开了新城区建设的大幕。历经10年,一个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已达89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在中国北方。赤峰市中心城市的开发建设,有力拉动了小城镇建设走上10年快速发展的轨道。
赤峰市党委、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立足人口、区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打造内蒙古第三个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提升小城镇,为全市经济社会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和承接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在蒙东、辽西、冀北地区率先一步,谱写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同步迈进的和谐乐章。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提。赤峰市城镇建设者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市和旗县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专项修编,从严执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玉龙故乡翁牛特旗乌丹镇,投入500万元,聘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大规模修编。工业园区与物流园区并驾,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行,产城结合,城乡一体,尽显豪迈与大气。
巴林左旗林东镇,大辽上京故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助推着建设者的梦想,他们潜心修复着古城、古塔、古陵,投入700多万元聘请中国城镇规划设计院规划。正在实施的新城区建设和辽上京文化产业园,古色古香与现代气息融合,草原深处又多了一道魅力四射的风景。
喀喇沁旗锦山镇,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规划建设了“一河四桥”、“三横六纵”的城市框架和四大公园、三大广场等一系列山水园林工程,一幅湖光山色掩映、碧水蓝天相衬的画卷渐次铺开。
融资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各地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政府投入、财税优惠和重点奖励力度,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融资之路。
国家开发银行来了,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来了,民间资本来了。2007年,赤峰市代表自治区参加了住建部、国家开发银行举办的“利用国家开行贷款支持小城镇建设”论坛,受到高度关注和好评。
已名列“全国旅游百强县”的克什克腾旗,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草原城镇综合体。把经棚镇建设成以蒙元文化为特色,以世界地质公园为主题的旅游胜地。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敖汉旗,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城镇为目标,着力构建多种融资平台,加快了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建设,初步形成“重心东移、一河两翼”的发展格局和“八横七纵”的城镇框架。
历史文化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赤峰市有着8000年的远古文明,有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四大文化高峰,在小城镇建设中,突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紧密融合,已成为广大城镇建设者的主攻课题。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拥有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蒙古族亲王府建筑群。近年来,王爷府镇以完善宜居功能、重现王府风貌、塑造旅游名镇为目标,精心建设,稳步推进,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巴林右旗大板镇,曾是清王朝和硕公主下嫁的福地,如今已成为高楼林立、民族风情浓郁、商业布局合理、市政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城镇,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巴林草原上。
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生命。为走出“千城一面”的困境,赤峰市的城镇建设者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小城镇谋划大战略,千方百计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造亮点。
翁牛特旗海拉苏镇,是茫茫科尔沁沙地中的牧区镇,几千年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住进了水暖电照齐全、宽敞明亮的楼房。
克什克腾旗同兴镇,地处兴安怀抱,一展石林胜景,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国家自然保护区重点区,一座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小镇悄然崛起。2010年,与巴林左旗林东镇一起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辽代古城、古陵众多,同时拥有联合国命名的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历史文化丰厚,自然景观独特。2011年,索博日嘎镇从全国推荐的200多个村镇脱颖而出,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的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旧城改造是小城镇建设必须突破的难题。各地将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切实加大了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街路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使环境得以改善,发展更为均衡。
中心城区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两年投资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00万平方米,使2.6万户8万居民受益;投资10亿元,着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30多个项目。“十一五”以来,赤峰市累计投入87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9215户。
宁城县天义镇,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三纵四横”街路改造和6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近6万人的城中村焕然一新。
元宝山区平庄镇,投资2.4亿元,改造和新建5个广场公园、14条主要街路和21个住宅小区,力度大,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
绿色低碳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赤峰市的城镇建设者近年予以高度关注,小城镇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更加注重清洁亮美,更加注重设施完善。
元宝山区元宝山镇,是因煤电而兴的传统工业重镇,一度经历了过度开发而影响发展的阵痛。如今他们积极改善环境,坚持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牢牢把住环保关,使昔日的工业重镇旧貌换新颜。
红山区红庙子镇,是赤峰市中心城区的菜篮子和后花园。他们坚持利用清洁能源,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站。绿亮美的风貌成为牵手赤峰市两大片工业园区的缓冲带和减压阀。2012年红庙子镇和元宝山镇一起列为自治区级绿色低碳试点镇,并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考察论证。
管理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保证。多年来,赤峰市坚持建管并重,着力建立小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小城镇环境不断优化,品位不断提升。
各级党委、政府把小城镇管理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坚持与城镇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各旗县区相继成立了城管局和综合执法局,出台并落实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赤峰市的小城镇建设,倾注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亲切关怀与支持,融汇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一直努力诠释宜居宜业的理念,彰显为民利民的情怀。干群一心,其利断金。在城镇建设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已成为赤峰人坚定的共识和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目前,赤峰市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大板和天义次中心城市为枢纽,以旗县城关镇为节点,以具有聚集带动能力的中心小城镇为辐射点,一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兴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初见端倪。
十年来,赤峰市有两个区先后被建设部列为国家乡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试点,有14个城镇被列入国家级示范镇、重点镇和历史文化名镇,23个城镇列入自治区重点镇和示范镇。2011年,自治区领导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赤峰市考察期间,都对赤峰市小城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过多年努力,赤峰市已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市。如今,全市上下正在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而合力攻坚。
十年奋斗,十年跨越。赤峰市的小城镇建设实现了蜕蛹化蝶式的巨变。赤峰市已成为草原上一座特色鲜明、生态友好的美丽城,一座宜居宜业、人心思进的和谐城。展望未来,赤峰市小城镇将朝着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群的建设目标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