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辉煌内蒙古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举全区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德力斯台嘎查新貌。

  呼伦贝尔引进良种畜扶贫项目。

  

  宁城县大双庙日光温室番茄扶贫项目。

  

  整村推进购置的种公羊扶贫项目。

  

  喷灌圈马铃薯扶贫项目。

  

  万寿菊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扶贫项目。

  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以上,贫困人口年均减少30万人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3000元;贫困人口减少150万人。到2020年,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翻两番,达到6000元;26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力争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总体思路和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扶贫开发作为自治区的头号民生工程,把贫困人口集中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帮助扶贫对象稳定增加收入、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有效实现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使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扶贫攻坚主战场: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兴安盟、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大青山(阴山南北麓)和呼伦贝尔市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七大连片地区划定为特困地区,是我区今后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1年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举全区之力实施扶贫开发头号民生工程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了2012年实现减贫30万人,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的目标任务。自治区扶贫办制定下发了各盟市增收减贫计划,各盟市围绕增收减贫任务制定了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和2012年度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发展、增收、就业”这一主题,全面实施贫困农牧民增收“翻番”计划,扶贫攻坚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有序推进。

  一是自治区连续召开“五个会议”部署扶贫攻坚。今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了京蒙对口帮扶工作会议、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工作座谈会、全区促进农村牧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场会、全区启动社会(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区贫困农牧民家庭大学生招聘现场会,周密部署全区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统筹确定“五大帮扶战略”支撑扶贫攻坚。实施特困连片区扶贫攻坚、区域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社会扶贫等五大帮扶战略,对全区扶贫攻坚主战场实现全覆盖。即:京蒙扶贫协作由原来帮扶8个盟市调整为集中帮扶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区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兴安盟、部分厅局单位帮扶呼伦贝尔市人口较少民族工作进行了调整加强并延长帮扶时间;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拟在3年内提供15亿元援建公共公益项目和民生工程;自治区工商联、经信委、国资委分别动员百户企业对口帮扶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及大青山贫困片区;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开展“万名党员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重点嘎查村单位包扶和干部联系制度基本建立,全区参加帮扶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达1万多家,驻村蹲点干部超过1.5万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基本形成。

  三是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推动扶贫攻坚。制定出台了《自治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实现项目的规范化管理。26个集中连片开发工程全面启动,项目区覆盖4个盟市、25个旗县、16万农牧户,年内可实现减贫10万人的目标;年内整村推进工程投入6亿元,在400个重点嘎查村实施,部分项目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年可实现减贫20万人的目标;投入扶贫移民资金3亿元,第八期移民扶贫项目已陆续开工,第七期移民扶贫项目年内完成2.6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给力扶贫攻坚。自治区今年财政扶贫资金增加到10亿元,是去年的4倍多。各盟市和旗县两级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亿元,整合各部门各类专项资金36亿元,年内,全区用于扶贫攻坚的投入将达到76亿元。其中,鄂尔多斯市安排财政预算5亿元;呼和浩特市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贴息贷款3亿元;乌兰察布市预算安排1亿元;通辽市本级安排5000万元,协调旗县帮扶和企业出资1.5亿元,国家级重点县各安排预算2000万元,自治区重点县各安排1000万元;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各安排财政预算5000万元。通过整合资金,捆绑项目,集中攻坚,扶贫成效十分显著。

  五是逐步健全配套措施保障扶贫攻坚。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扶贫开发工作分工方案》、《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及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和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等法规性文件;自治区政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内蒙古扶贫开发进程的合作协议》;《全区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和自治区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的编制正在进行中。 (青格勒图李军高凤义)

  呼和浩特市:多措并举整村推进

  2012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本着“股份合作、规模种养、集约经营、效益分红”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创新机制,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深入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在30个重点村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32位市级领导挂钩包扶。加大投入力度,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筹集社会扶贫资金1.5亿元,协调贴息贷款3亿元,整村推进投入达到每村平均2000万元。因地制宜立项,把扶持生产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在有发展种植业条件的贫困村,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在有发展养殖业条件的贫困村,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在既无水源条件、又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村,逐步走“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路子。选定项目中做到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尊重经济、市场规律。创新工作机制,组织动员124个市直单位、71家企业、62家异地商会和重点民营企业包扶30个重点村,形成了党政机关、企业合力攻坚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项目申报工作先由驻村扶贫工作组会同村、乡镇共同拿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旗县汇审,市里统一组织专家论证,成熟一个批准下达一个的项目运作机制;根据《呼和浩特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整村推进项目进行逐村逐项考核验收,兑现奖惩的考核评价机制。(孙永升)

  包头市:社会扶贫力度大步子实

  近年来,包头市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和机制,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社会扶贫之路。在帮扶形式上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纪委牵头组建5个社会扶贫工作团,组织动员6个城区、6个涉农部门、6大高等院校、6大医院、6大金融部门、6大国有企业、6大民营企业等484家单位,对全市103个贫困嘎查村、固阳县6个镇及贫困村进行帮扶,并根据被帮扶点贫困现状和发展需要对社会资源等因素进行互补型搭配,有效发挥了整个帮扶系统的综合优势。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3亿元,引进各类项目资金150亿元,为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帮扶内容上着力推进贫困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引进、新建工业项目上向对口帮扶地区倾斜,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工业化进程;重点加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地区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实施了一批以产业带动发展为核心的连片开发项目,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链接更加紧密,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苏晓东)

  呼伦贝尔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上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级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少数民族扶贫项目,结合游牧民定居、危草房改造、安居工程等项目,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进程。呼伦贝尔市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扶贫资金为纽带,整合民政、民族事务局、水利、农牧业、农业开发等部门资金2500多万元,投入到人口较少民族村扶贫开发中,较好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解决少数民族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武会清)

  赤峰市:创新扶贫到户机制项目实行“先建后补”

  赤峰市扶贫办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尝试了“先建后补”的扶贫模式。“先建后补”就是在扶贫规划范围内的嘎查村群众自己选择项目,经技术人员的勘测论证,由嘎查村两委组织群众通过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补助资金”原则先行建设,项目建成后,由扶贫、财政及相关部门检查验收,符合建设标准的给予资金补贴。

  这一扶贫模式使农牧民成为扶贫项目建设主体,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具有很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项目建设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调动了贫困户筹资和投劳的积极性,加快了项目进度;明确了项目产权,强化了后续管理;瞄准了扶贫对象,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提高了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今年,翁牛特旗在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解放营子乡朝阳沟村采用“先建后补”的模式建设冷棚,总投资120万元,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97户群众筹资50万元,投工折款20万元。4月份开工建设,5月中旬100处冷棚建设完成,开始移秧生产,栽植的西红柿7月份开始上市,每户当年纯增收入13400元。(丁玉忠刘耀楠)

  通辽市:县为单元整合资金合力攻坚

  通辽市委、市政府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全力实施贫困农牧民增收“翻番”计划,制定印发了《通辽市整合支农支牧项目资金管理意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效益带着贫困户走”的办法,以扶贫专项资金为“引子”,以旗县为单位,采取“十结合”扶贫攻坚措施:与财政现代农业、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等节水管灌工程相结合;与封沙、禁牧、收缩转移项目建设相结合;与舍饲、“一池三改”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公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村屯绿化美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项目相结合;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相结合;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相结合;与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相结合。2012年,全市整合使用农牧、林业、水利、交通、城建、教育、卫生、民委等行业发展资金20.89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3.01亿元,市旗两级财政扶贫资金1.8亿元,整合部门资金6亿元,危土房改造资金6亿元,金融信贷资金4.03亿元,在重点贫困嘎查村发展建设畜牧业、节水高产管灌、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业,稳步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今年预计扶贫对象年均增收20%以上,有2万贫困户、8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 (罗利)

  兴安盟: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新一轮扶贫攻坚

  今年以来,兴安盟紧紧抓住被列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和自治区给予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厅局延伸帮扶和鄂尔多斯对口支援等重大机遇,跳出“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定势,围绕建设“四大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3338”(30万亩设施农业、3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特色种植业)和“四个千工程”(千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千斤粮食增产工程、千万头优质牲畜养殖工程、千元亩效益收入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分类实施、整合资金、集中突破的原则,健全完善盟级抓统筹、旗县抓落实的管理体系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以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县、阿尔山市5个国家重点旗县市区的贫困苏木乡镇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贫困旗县市整体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吴秀彬)

  乌兰察布市:实施“三三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乌兰察布市委、政府根据全市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特点和构成比例等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三制”扶贫战略决策。即:在农村牧区人口中,对三分之一农牧业生产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的有农牧业劳动技能和种养积极性高的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从事高效种养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对三分之一有劳动能力、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移民扩镇等形式,实行转移式扶贫,逐步实现农牧民变市民,农牧业转二、三产业的目标;对三分之一的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人口,通过逐步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保障式扶贫,妥善安置,实现老有所养。“三三制”扶贫模式,使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建设有机结合,妥善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走”与“留”的问题,既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分流和减少农牧业人口,同时又兼顾了未转移出去留守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于俊平)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草原上的图书室
新学年开始了
带着毛驴闯市场
动态清零 零就业家庭
胜利者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新起点上新跨越
内蒙古博牙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运营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