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伊泰集团煤制油厂区。宋海靖摄
三次产业精彩转身
党的十六大以来,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5:42.1:36.4调整为2011年的9.2:56.8:34,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上半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达到3.8:58.8:37.4。
内蒙古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内蒙古目前已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调出区,2011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77.5亿斤,居全国第11位,创历史新高,比2002年增长69.8%。牧业年度畜牧存栏连续7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
在二产方面,全区新能源、现代煤化工和以稀土、光伏为主的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风电装机、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国家新型煤化工5大示范工程陆续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业保持年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长;云计算、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2家。
与此同时,内蒙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繁荣活跃,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2年-201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811.47亿元增加到5015.89亿元,年均增长15.8%。
随着三次产业比例的不断协调,全区农牧业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呼和浩特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奠基。其布日哈斯摄
区域经济和谐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内蒙古通过主导产业的“再集约、再集聚、再配套”打造以呼包鄂为龙头的蒙西经济板块,以优势产业的“再布局、再融合、再互补”为手段加快蒙东地区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加快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到规划发展以呼包鄂为核心构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再到东部五盟市经济圈的加快发展,两大经济圈的崛起,为自治区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创造了条件。如今,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到了全区一半以上,蒙东五盟市整体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全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在推动两大经济板块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通过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的高效组合,支持蒙西、蒙东两大经济板块突破区域界限并通过产业互补搞联合,鼓励各盟市突破行政界限并通过产业分工搞协作,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开发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走出自治区并放眼国际市场谋发展,推动高效生产力的再布局、再集聚、再优化,形成各盟市、各产业的整体发展优势。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区加快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