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科学发展大道上奋勇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内蒙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了由加快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转变。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取得如此发展成就,得益于国家的支持,得益于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的奋斗,得益于自治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认识和深入贯彻。
回首过往,内蒙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初显。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能源工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8%,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47.5%上升到59.2%。此外,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见端倪,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云计算产业开始起步,东部盟市实现较快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
成就令人欣喜,而压力更使人警醒。虽然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步入深水区的结构调整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目前内蒙古产业结构依然比较单一,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原字号”产品比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拉大。而改变这个欠发达的现状,必然要从推进科学发展来破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消耗降低、质量提升的基础之上,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内蒙古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只有毫不迟疑地步入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结构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计。调整经济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要为了拓宽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
要把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作为战略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以及高技术服务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极化。
力促结构调整,关键是“有扶有控”。一边要大力“扶”,通过发展规划、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有效供给,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一边要果断“控”,要发挥市场环境和能源资源趋紧的约束作用,推动优胜劣汰,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内蒙古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全区上下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处理“好”与“快”的关系,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才能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