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高只有1.26米,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全村人的健康;他现在还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村里评出的27户贫困家庭中,就有他一个。他就是库伦旗额勒顺镇苏日图嘎查唯一的医生、百姓心中的好村医——哈申通拉嘎。
初春的塔敏查干沙漠一片枯黄,43岁的哈申通拉嘎和苏日图嘎查其他262户、1124名村民就住在这片沙漠腹地。由于交通不便,村子离镇里医院又远,这里的人过去没少受缺医少药的折磨。记得8岁那年,哈申通拉嘎的爷爷背上长了一个疖子,当时村里没有懂医的人,眼睁睁看着小疖子日渐溃烂,人被折磨得痛苦万分。哈申通拉嘎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刺痛了,他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当医生,为爷爷和乡亲们解除病痛。1987年,他如愿考上了库伦旗卫生学校。毕业后,他回到苏日图嘎查开了村子历史上第一个卫生室。由于身材矮小,出诊时他只能选小毛驴做代步工具。
几年前夏天的一个雨夜,15公里外一个嘎查的村民打来电话,家中7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哈申通拉嘎拿起手电筒,背上药箱,急急忙忙往病人家赶。雨夜的沙漠路十分难走,一路上自己不知从驴背上摔下来多少次。好不容易到了患者家,给患者号脉时他却傻眼了:从医这些年,从未见过如此重症患者,他束手无策。最后,他只好给老人采取输液止痛的保守疗法,先稳住病情,天亮后转到大医院治疗。在几次这样的经历中,哈申通拉嘎发现自己医学知识欠缺,就自费到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进修,自学《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和妇科学》、《西医基础》等课程。每天,他除了行医看病,剩余的时间都泡在那些医学的“天书”里。最后,不少书里的内容他都能背下来。“农村需要的是全能医生,要当好村医,就得不断充实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他的医术有了提高,成了十里八村家喻户晓的名医。
“村医的责任就是为患者解除病痛,不管啥时有人找,你都得去,病人的事比天还大。”抚摸着脸上两块红红的冻斑,哈申通拉嘎给记者讲起了9年前那次险些送了命的出诊经历。2003年腊月的一天傍晚,北风夹着雪花呼呼地刮着,他接到赛音塔拉嘎查一户牧民的求助电话,说女儿突然发病,病情危急。他没有犹豫就背上药箱,骑上小毛驴,急急忙忙往患者家赶。25公里的路程,他在风雪中走了4个多小时。到患者家时,他几乎冻僵了,无法从驴背上下来。最终,病人得救了,他的脸和手脚的冻伤却至今也没有消褪。
“行医就是行善,药卖贵了,老百姓承受不了,我心里也不安……”哈申通拉嘎和老母亲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他总是伸出手来帮一把。4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户村民家两岁半的孩子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险。哈申通拉嘎确诊孩子得了急性肺炎,马上给孩子输液。深夜里,哈申通拉嘎困倦之极,却不敢合眼,他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病情,一会儿量体温,一会儿测脉搏……忙到第二天上午9时,孩子的烧才退。临走时,哈申通拉嘎没要一分钱医药费,还留下300多元钱的药品。因为他发现孩子的父亲招待他喝的酒是向邻居借的。
村医没有工资,为改善哈申通拉嘎一家的生活,2011年,额勒顺镇政府争取到通辽市财政局包村扶贫资金,买了54头奶牛,其中2头分给了他。(记者郭洪申 通讯员李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