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走出非公经济的“政策悬空”地带
 

  非公有制经济是数量非常庞大、种类庞杂的群体,内蒙古大约50多万户非公有经济企业中既有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这样的大型知名企业,也有永业公司等科技型中等规模企业,但占比例最多的还是大量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小型微型企业;从业范围更是从无水葡萄糖等出口产品到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锅铲酱菜生产,以及贸易、设计、文化服务、贷款担保、乐器制作、维修、装潢等,还有教育、培训、小商铺、饭店酒家、家政、宾馆、演艺、洗浴等等,遍及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同、从业方式不同、发展取向不同的各类企业、单位,其经营状况差异巨大,对政策环境、支撑条件需求也存在巨大差异。

  内蒙古的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活跃度近年不断提升。早期由于我区私营经济发展启动较晚,企业经营受地方市场空间限制发展迟缓,初期从业人员多为无法在机关事业和国营部门就业人员,经营者社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量企业都是家庭内部经营等等原因,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也因此缺少大中型企业和知名企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在自治区政策的鼓励下,有很多政府人员和事业机构人员“下岗”创办、领办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私营、民营企业也抓住这个机会,高薪聘请了来自社会上的各类人士,充实和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随着社会财富积累水平的逐渐提升,自治区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规模化的新兴企业和外来企业增多,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逐渐完善,甚至出现了某年度国家民营纳税状元企业,大中型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在近十年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中,社会资金规模、集聚能力、集聚水平快速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逐渐扩展至当前自治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旅游业、金融业和传统的区内外房地产业等。30多年来,小微企业的个体不断出现、退出、再出现,适应着城镇化和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涌现的各类需求,数量在不断增长,从世纪初大约30万家左右,发展到现今50万家左右,其中一些中小型企业寿命甚至达20余年,尽管也有起伏,但至今不衰。

  瓶颈:“政策悬空”的环境因素为重要缺陷

  回顾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它提醒我们: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既然是规律,也说明,顺应和尊重规律,按照非公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推动和促进的努力,才会有效。另外,它告诉我们: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曾经约定俗成的判断有一定误区。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省区一样,与其它经济类型一样,在稳定发展;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既保持了社会经济力量对获利的冲动和实际的获利,也在资本运作层面上不断提升运作能力和市场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对比之下的差距,更多地诱因还是环境因素:资本都是一样的性质,人的进步也与其他地区保持了同步,规模实力也在不断加大增强,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种植方式,产生出不一样的产量,主要原因一定是土壤气候这些环境因素。

  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可以分两类:一是市场和社会所提供的硬环境,二是政策和服务所提供的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经济政策、社会管理制度等手段,比较难以改变,但是可以影响和改善的部分;而软环境则是可以进行科学调整的部分。

  我区的客观环境与沿海、人口密集省区有很多不可比拟之处,对于非公有经济最大的制约是本地市场狭小,且相当大部分的市场又被外部大型企业瓜分,大部分非公有经济的中小微企业成立初期市场在本地的,这种格局对企业的创建和初期生存产生巨大压力。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开放力度加大,以及以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科技人才政策和对来自发达地区服务的依赖,本地中小微企业市场被进一步挤压,不得不停留在传统的餐饮、零售等领域,近期零售又受到电子商务的挤压,发展压力空前。

[责任编辑 魏佩 ]

关注留守儿童
户外休闲活动成为...
环保日里描绘美丽...
盛乐芍药成焦点
快乐嘎拉哈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乌拉盖河徒步溯源之旅”活动举行
居延海生态环境稳步好转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