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共创美好家园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准确把握核心要义 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
 

  三、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把握好的重点问题

  (一)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

  调整和优化分配结构,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促进以投资带消费,把扩大投资和增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从增加就业创业、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健全社保体系以及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等入手,重点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投资与消费对我区发展的协调推进作用。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自治区产业发展“升级版”。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及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重中之重来抓。做足做好能源及相关延伸产业提质、提效、提高集中度,实现我区特色传统产业的优势再造,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以及有色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等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注重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我区农畜产品的资源禀赋优势,提高加工档次,增加品种数量,形成品牌优势,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并结合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我区草原旅游业,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区域,使之成为我区优势产业。

  调整和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结构一体化。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城市间产业分工,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和发展呼包鄂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使之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按照特色立旗(县)原则,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其服务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将其建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增长中心,形成农村牧区居民稳定增收渠道,实现城乡经济结构的一体化。

  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和分工,集中布局和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蒙东地区发展,打造东部发展的整体优势。进一步完善转移式、救助式和保障式扶贫制度和相关项目,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增长由单级拉动向多级拉动转变。

  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参股、控股、资产重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克服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消除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产业、项目和教育扶贫为抓手,采取扶贫资金贴息、银行贷款等方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移民工程,做好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和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工作,实行精准扶贫。重点解决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中小微企业就业容量,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探索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服务、劳务输出一体化运行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和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统筹做好农牧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场所、融资瓶颈等问题,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百万农牧民工培训工程,强化工资支付预警,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依法保障农牧民对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的权利,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增加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制度创新与完善,让居民财产能够通过适当途径转化为资本,为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市场条件。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统筹推进。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者和外来从业人员的住房供给。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调整工作,认真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全区无障碍接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和城乡医疗救助水平,提高孤儿、“三无”人员和“三民”供养标准。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建设适应自治区经济转型和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抓好教育扶贫工作,对农村牧区困难家庭、城市低保家庭考入大学本科、大专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困难补助。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深化旗县级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队伍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年服务产业,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发展,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示范基地。

  (三)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方式的着力点

  认真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定位部署,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不断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二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工程跟踪评估,保障工程效果。

  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利用效率。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发证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全国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通过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方式、约束日常行为、完善管理模式,推进全社会资源节约。

  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加大重点地区生态保护力度。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评估、补偿制度,提高草原征用占用补偿标准,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健全补助奖励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阶段性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林地保护制度,提升征占用补偿标准,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加大我区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综合治理力度,健全沙产业发展激励机制,稳步推进沙地生态治理的产业化发展。

  深化改革,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盟市或旗县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同时,探索建立行业发展绿色标准体系和认定制度、包括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在内的企业全成本核算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环境保护责任。

  (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实施技术和资源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依托煤炭、稀土、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组合创新,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和成果转移转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示范应用工程等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载体作用,实现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配套协作、合作开发、购买专利等方式,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以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构建推动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体系。

  大中型企业健全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机制、推动技术跨越的自主创新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协作机制和培养人才、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建设,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盟市之间的有效协调、紧密

  互动的创新机制,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共享。

  大力推进科技投入多元化。加大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度增长,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引导各类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和科技保险等各类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上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力度,培育造就更多适应发展、扎根本地的科技型、实用型人才。

  (五)把改革开放作为转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价格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和价格机制在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转变。加强对行政审批设定的审查,建立第三方审查机制,摸清和核实自治区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底数。除涉及国家秘密等依法不予公开的审批事项外,根据一定原则和权限,编制行政审批事项的自治区目录、各盟市目录。严格控制新增行政审批事项,运用法律手段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防止反弹。减少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质资格许可,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调动市场活力。建立健全功能完善、防控严密、执行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加快推进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审批运行机制,把分散在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结,推行一章结(盖章)、一费清(收费)、前置审查意见超时默认制和投资与基本建设项目跨部门跨层级并联审批模式,真正实现“一门受理、集中分办、限时办结”。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针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考核体系,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内。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尽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考评,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按照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深化与国内重点及周边区域的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对接,努力在差别竞争、错位竞争中实现新突破,实现合作联动发展。深化与俄蒙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口岸、环境、政策和资源优势,坚定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国际次区域合作,积极争取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建设自由贸易园区,推动建设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探索建立中俄、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区,下放签证管理权限。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综合保税区,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推进通关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电子口岸大通关信息综合平台,完善大通关体系。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代表风采
园丁爱生活 温馨沁...
工作在一线的“靓...
跟台湾空姐学礼仪
中小学生走上街头...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人勤春来早 田间耙地忙
汇英才·聚青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