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红又大的草莓,原来是这样结出来的!”“城里卖的可没这么新鲜、没这口感好。”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西乜木歹村草莓采摘园大棚里,来自百公里外的科左中旗幼儿园的小朋友以及陪同的家长、教师,让这里比往日更加热闹起来。
而采摘园主人孔祥华笑呵呵地看着这一切。几年前,受当地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孔祥华从辽宁省黑山县来到这里建起7座大棚,2年前开始栽植草莓。“城里人很喜欢这种形式的休闲采摘。有一家几口的,有带着朋友来的,平常每天接待好几十人,遇到休息日,一天要来上百人。一个棚年收入有5万多元吧!”
这是科尔沁区全力打造观光休闲采摘农业的一个缩影。“冬春有草莓,夏有西瓜,秋有葡萄(鲜果)。”在科尔沁区,以往的“秋季采摘”已经变为如今的“四季采摘”。
近年来,科尔沁区积极深度融入通辽市“一轴(三区)两翼”旅游发展的大盘子,全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主动迎接大众休闲、散客经济时代的到来。
为满足城乡群众休闲娱乐需求,今年科尔沁区着力发展一区一线旅游,一区即莫力庙民俗旅游区,一线即科尔沁区境内横贯东西100公里的303线旅游带建设,沿线精心打造5个休闲旅游村屯和5个城郊采摘园,5万亩沙地西瓜已列入今年重点种植计划。在庆和镇,可供采摘的100亩菇菇娘已经育秧。在钱家店镇,70座大棚葡萄已经挂果,五六月即可采摘。种啥围着采摘转,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在该条旅游线上,蒙古族、朝鲜族民俗旅游和特色采摘既成为亮点,又高度融合。
实施过程中,科尔沁区以葡萄、西瓜等沙地经济作物为主,挖掘现有5.79万亩大棚设施农业等田园生态旅游资源,调整种植结构,丰富种植内容,做大做强高效生态农业,着重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探索生态持续好转、生产不断发展、农民连年增收的“三赢”新路子。
“这些天正忙着给果树剪枝,准备育葡萄苗。再过几天,葡萄藤就要上架了!”3月中旬以来,自治区“百佳十星级文明户”当家人白思琴一直没闲着。她家的10亩葡萄、2亩果树园培植有葡萄、李子、苹果、梨、杏、沙果、樱桃等20多个品种,早晚熟结合,每年6月中旬就有鲜果供采摘,年收入近10万元。
白思琴所在的莫力庙种羊场90%以上是沙沼盐碱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种沙地葡萄,近些年在政府补贴政策带动下,沙地葡萄由庭院扩展到坨沼地,目前葡萄种植面积11000多亩,其中挂果6000多亩,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羊场牌”商标。精心打造的“十里葡萄采摘长廊”,让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大呼过瘾。这里户均沙地葡萄23亩,人均近万元收入的70%以上来自沙地葡萄。
而在科尔沁区,目前沙地葡萄总面积已超过6万亩,并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葡萄栽下去,坨沼绿起来。“处处果香,游客如织,家家致富”的喜人场景随处可见。
集观光、休闲、采摘、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在科尔沁区日渐红火,2013年在莫力庙种羊场举办的第三届“科尔沁金秋采摘节”,多家旅行社组织近200个团队观光采摘,有30多家种植户、600多亩葡萄园参与活动,平均每户增收1.5万元。“科尔沁金秋采摘节”也成为通辽市3大重点节庆活动之一。(邵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