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故事】
“村改居”背后的艰辛故事
“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本来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如今要赶上城市化的步伐,村变为社区,村民变为居民,科学合理地推进社区建设势在必行!”城郊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恩龙的话掷地有声。城郊办事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短时间内补齐社区建设短板。先将原有的村建制撤销,过渡为具有法人实体的留守处,为向社区过渡迈进了关键的一步。接下来,为建成快速联系服务群众的真正社区,城郊办事处请来了具有丰富社区管理经验的干部到城郊主抓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并任党工委委员,全面提升城郊办事处的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现有的5个社区干部每月到乌兰浩特市各成立时间较长的办事处“取经”,学习老社区的服务管理经验、模式和理念,累计达300余人次,参加学习人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60余条;带领7个留守处干部到外地实地参观考察当地成功做法,体验先进地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办事处党工委对各社区、留守处全体干部统一组织安排,进行为期一个月半脱产式的社保、民政、计生、社会管理等业务强化培训,在学习中增长业务技能和拓展业务范围,在实践中历练、验证所学的知识;实行每周一办事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盘点、纠正每周社区各项工作暴露出的问题,推广各社区、留守处实际工作中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扬长避短;将大学生村官、民生志愿者全部充实到社区、留守处,补充新鲜血液,为基层注入新人才新活力;在各社区、留守处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聘任36名网格化管理员对各自负责区域的服务项目和管理工作实施无缝化链接,妥善处理解决居民琐事、及时反馈基层社情民意。一系列的“功课”有效弥补了城郊社区管理工作出现的短板,同时还创造性的总结推出了社区管理服务措施“十个一”亲民服务法,对社区及社区干部的工作提出新要求,细化了工作目标、量化了工作标准,并在具体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百姓的普遍赞扬。“我们的社区干部态度和蔼,工作热情,处处为居民着想,真是没得说!””居民李欣茹欣慰地说。红联巷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覆盖城乡、夯实基础、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人性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还得到了乌兰浩特市委、政府的肯定。
【显著成效】
内蒙古:已有78个村实现"村改居" 2012年底达百多个
“我们去年就住进了新楼房,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年11月29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厂汉板村一些村民对记者说。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目前,全区有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厂汉板村、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街道办事处西工人村、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白海子镇贾家村等78个村正式挂牌实现“村改居”。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李国平介绍了“村改居”社区建设工作“一变三不变”的原则,即在撤村建居后,农民变市民,村民户口集体转为居民户口,转为市民后,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兵役等方面将按照市民标准逐步执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及承包权不变,村民原有的承包地的性质不变,原村福利待遇的享有对象和政策不变;撤一村建一居,原村“两委会”制定的各类政策及对外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均延续不变,管辖范围及对象不变;集体资产总额和支配权不变,原村集体所有资产,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以及集体所有的流动、固定的其他资产仍属于原集体经济组织,转居后进行清产核资、股权量化。
【网民关注】
“村改居”后,农民变成市民,农民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兵役等方面按照市民标准执行,村民成了真正的市民。城镇化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进入草原社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