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思维 城镇化系列报道2
编者按:
推迸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体化,既是“8337”发展思胳“七顶重点工作”之—,也是我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在推迸城镇化的过程中,产城融合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问题、配套设施服务体系完善的问题亟待解决。解决上述问题,重点须从县域经济发展破题———从我区的区情实际看县域经济发展关乎内蒙古强区富民迸程。
从4月22日起,在《实体交响》版“县域思维·城镇化系列报道”栏目中,陆续推出农牧民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主导特色产业、推迸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报道。今天推出的是第二篇———
在机器的轰鸣中,中国城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家认为,真正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要解决农牧民进城以后的问题,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跟进。只有这些与城市全面接轨,才能让进城人
员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根本的城镇化。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牧民进城后,忧虑的也正是这些融合问题,这也是城镇化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走好这“最后一公里”,产城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答案。
探索县域经济的未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由此来看,“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县域经济划清了未来发展路径。
据统计,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占全国GDP的50%左右,全国县域经济的社会消费总额大概占全国的50%。在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过程中,县域不仅是我区经济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超过两亿多的外出农民工,在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只有20%左右。
专家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通过县域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两方面同步发展,实现“产”与“城”的融合。在建设城市当中,发展产业,从而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完成“有人”的城镇化。
赤峰市宁城县43岁的李春英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将双手从之前农村的几亩田地解放出来,靠卖早餐,成了小老板。
这只是当地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典型例子。近年来,宁城县通过实施让企业吸引当地农民、鼓励农民工创业等措施,让更多的进城农民站稳了脚,一大批像李春英这样的农民走进城里,住上安置房,拿着补偿款,过起城里人的生活。“让进城的农民充分就业,不能‘坐吃山空’。”宁城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
同时,宁城县规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农业园区和旅游风景区作为统筹全县城乡建设的三大平台,实现了城镇建设提档升级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大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再生资源、风力发电等十大产业集群让宁城经济“既长骨头又长肉”。目前,宁城县的1个经济开发区和10个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解决了2.5万人就业。乡村旅游收入达1.3亿元,人均从乡村旅游获得纯收入4.5万元。近1400家小微企业也纷纷入驻宁城,从业人员达4.2万人,成为非农行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经过多年发展,宁城县找到了产城融合之路。
可以预见,在未来发展中,借助产城融合模式,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更为科学、可持续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