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区的生态建设现在已走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我们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还有哪些严峻的挑战或者存在的问题,今后要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呼群:当前,我区林业改革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也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区占36.7%,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二是林业改革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机制创新不够,造林绿化多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注入不够,群众造林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较为严重,资源管理保护压力加大。四是营造林合格率和保存率偏低,成林面积少、质量不高,林分过密、树种单一,中幼林比重占到56.2%。五是林业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林业产值与生态地位不匹配,林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这说明,当前林业发展与“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美丽内蒙古”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
今后,主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拓宽林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在改革上突破。当前,内蒙古林业发展仍处于爬坡的关键阶段,必须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抢抓机遇,提早谋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先行先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研究划定符合内蒙古实际的森林、湿地、沙生植被、物种等生态红线,落实到地图上、地块上;探索编制林业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建立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科学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提高森林质量,努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要稳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力求在增强发展内在动力上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创新。一是深入实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强化造林质量管理,狠抓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力求在实现森林多功能多效益方面再上新水平。二是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完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制度,提高征占用林地成本,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力求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上取得新成效。三是大力发展民生林业。生态与民生是林业的一体两翼。林业生态建设既要靠改革创新推动,又要靠重点工程项目带动,同时还要靠林业产业拉动。在落实好林业惠民政策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让群众在保护与建设生态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物质成果,力求在发展民生林业上迈出新步伐。四是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筑牢发展基础。同时,要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协会、家庭林场等合作组织发展,建立健全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力求在组织体系上提供基础保障。
记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怎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杨俊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会桥接自然之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宏观层次上讲,我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自然地带,具有气候干旱、降雨稀少、风大沙多等特点,在构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时必须准确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科学定位和布局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内涵、建设模式与发展方向。从中观层次上讲,我区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甚大,林业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绝不能搞一刀切。各地要立足地区自然条件和地区发展优势,优化生态空间配置,科学调整林业生产力布局与发展方向,走出一条符合地区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从微观层次上讲,各地要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林业生产力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同时,要注重乔灌草有机结合,大力加强近自然林业建设,创建天地人和的现代林业建设新局面。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都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白锦贤:多年来,林业厅一直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连续多年保持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我区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整治:一是严格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自治区政府刚刚批准了全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我们要根据该规划要求切实抓好实施,严格用地,凭借全区林地管理一张图,形成现代林地治理和管理的模式。要依法治林,坚决查处违法违规使用林地案件。二是禁止移栽大树。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近期下发的通知,杜绝大树违法采挖,禁止使用违法采挖的大树进行城乡绿化,纠正“一日成林、一夜成景”的做法。
记者: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自治区实施的重点区域绿化是相辅相成,都是推进我区生态建设的有力抓手。如何把握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重点区域建设关系?
郝永富:重点工程是我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家安排的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载体。重点区域是我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中具有特殊地位。我区在重点工程范围内规划的重点区域,就是重点工程的实施阵地。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政策等同样适用于重点区域绿化。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相对而言,重点工程更偏重于远山大沙,改善整体生态环境;重点区域绿化则偏重于身边增绿,改善人居环境,投入标准高于重点工程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重点工程,能够带动重点区域绿化步伐;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绿化,能够全面提高重点工程的生态建设整体水平。为此,我们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到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落实,同步推进。
记者:重点区域绿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重大举措,对于重点区域绿化,是否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乔云:4月初,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要求各盟市、旗县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重点区域绿化规划》。目前,各地均已完成《规划》的编制,每年还制定较为细致的《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一措施主要解决我区气候带从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最后到极端干旱区,植被从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最后到戈壁,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差异性较大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强化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建设。建设分为四方面:一体化布局。将重点区域绿化与林业重点工程、城镇绿化和村屯绿化、黄河沿岸绿化和黄河防洪堤与沿黄公路建设、环城林带和环城道路建设、生态公园建设和水系治理、农田林网和农田基本建设一体化推进;多元化投入。采取政府投入、工程带动、政策鼓励等办法筹措资金,整合林业重点工程投入向重点区域倾斜,保证“任务、土地、资金、苗木、责任”五落实;市场化运作。推行招标制、承包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承包,专业队造林,林业合作组织参与等模式,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重点区域绿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标准化设计,常绿与落叶、绿化与美化、生态与经济树种相结合,加大常绿树种、花灌木和经济林树种比重。在公路两侧、城镇周边、村屯前后等重点区域,成行成带大规模造林,标准化建设。
记者: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强烈;从另一方面来说,生态文明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生态文明这条道路。科技创新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文军:我区从东到西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由于自然气候等因素制约,生态建设的难度也大。科技创新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譬如直播大麦沙障和黄柳生物沙障技术在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治理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翻转式鱼鳞坑开沟犁的研制成功也大大提高了造林整地的质量,效率是人工整地的近百倍。同时还优选出了一批抗逆经济用途的植物种材料并系统制定繁殖技术与栽培技术,在提高生态建设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经济效益。针对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研究了主要灌木树种林分的可持续经营技术标准。另外还有作为地方标准发布了沙障设置技术标准和灌木平茬复壮技术规程等等。我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科技支撑技术体系,为保障我区林业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科技含量是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区如何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白彤:我区对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科技含量做了具体规划:一是加强研发适合区情的造林技术。开展了干旱荒漠区石质荒山造林技术、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与模式、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沙地林、果、经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和示范,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机械注水造林系列技术”“保墒覆膜造林技术”“预备苗造林技术”“玉米秸容器苗造林技术”等。二是建立造林树种资源库。收集筛选保存造林绿化新品种、生态经济树种、珍稀濒危树种等140种、乡土树种80余种;开展DNA、AFLP分子标记研究,对肉苁蓉等植物进行基因图谱测定,攻克了人工嫁种肉苁蓉成功率低的问题;解决了山杏造林的成活率和结实率低的技术难题。三是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研发出甲醛释放量均达到、超过国内E1级标准和欧洲E0级标准的细木工板;筛选出柞蚕高产优质新品种,平均增产率达43%;研制出菌丝体的液体发酵工艺技术与胶粒型菌剂产品,建成年产胶粒菌剂1000吨的中试生产线,填补了同领域研究空白;利用“超临界萃取沙棘油”系列技术,提升了沙棘产品的加工质量和产品档次;开发出“低温超声裂解提取优质鹿茸素”技术,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率,带动一批农牧民转变传统养殖观念,实行规模化圈舍养殖。四是大力推广综合抗旱、造林等技术。推行机械开沟、苗木保湿、覆膜保墒等综合抗旱系列技术,飞播造林治沙技术,封山(沙)育林技术,“两行一带”等技术模式,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等;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示范项目104项。五是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工作。与全球环境基金、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碳汇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产业技术开发、土地退化防治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科技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