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至少浏览个小时微信。越来越习惯140个字的微博体。不知道的事请首先想到问“度娘”。……互联网接入我国刚刚20年,但却以它神奇的魔力,把整个世界骤然推到了与草原面对面的零距离。网络,如今不仅成为成千上万人、特别是青少年获取、交流、传播各种文化信息的最便捷的手段,而且颠覆了地处北疆的内蒙古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网吧是最先抓住网民眼球的文化载体。20年来,这个载体由盛而衰,又走上了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但是,路还能走多远,业内人也看不太清楚
如果要从行业中划分出一块阵地的话,互联网当仁不让属于文化阵地的前沿。如果要梳理内蒙古网络文化发展的脉络,网吧,可以说是最先抓住网民眼球的文化载体。
国内第一家网吧威盖特1996年在上海出现。但是,内蒙古的网吧出现于哪一年,已经很少有人记起了。在《呼和浩特日报》工作的张西平回忆说,大概是在1997年或者1998年。“那时候,去网吧用软盘下载资料,改变了我长期以来做剪报的习惯。”
2000年,网吧似乎在一夜之间便遍布内蒙古的街头巷尾。大批年轻人丢下了手里的书籍杂志,蜂拥到网吧,上网聊天、下载软件、浏览新闻……体验着互联网带来的全新体验。网吧,成了当时我区最时尚的文化消费场所。
然而,随着大批追赶时尚的青少年一头扎入网吧,没明没黑地沉迷于互联网带来的新奇享受,越来越多的家长脸上却开始阴云密布,不知几时,网吧,成了父母们深恶痛绝的“藏污纳垢”之地。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低龄儿童进入网吧,但是,利益驱动之下,网吧老板们却频频暗开绿灯,于是,逃学上网打游戏、网吧打架等现象也如影随形。网瘾,成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心理疾病。
痴迷也好,厌弃也罢,互联网的扩张弥漫却已势不可挡。没几年,随着pc机的普及和宽带接入寻常百姓家,网吧,已经不知不觉中不再是文化市场的主角。
今年41岁的刘志刚还记得第一次在家上网的情景:夫妻二人在电脑前,小心翼翼地拨号,登录网站,进入搜狐,看到那么多精彩的图片和信息,兴奋得不得了。“当时,花不起包年的费用,每天只能上网一个小时。虽然时间不长,但再也不用去网吧排队,不用在网吧被烟熏了。那是1999年的事情。”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铺展,全区各地网吧数量在急剧减少。20年来,网吧载体由盛而衰,又走上了设备升级、服务优化的转型道路。尽管如此,不少经营者对于网吧的发展前景仍然“看不太清楚”:“尽管我们不断地调整经营模式,为网民提供了更加优越的上网环境,但是,如今进入网吧的消费者除了一些学生或者农民工,其他人群已经很少光顾了!”呼和浩特市联通网苑的一名网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