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互联网20年】时代精神家园比草原更广阔
 

  每天至少浏览个小时微信。越来越习惯140个字的微博体。不知道的事请首先想到问“度娘”。……互联网接入我国刚刚20年,但却以它神奇的魔力,把整个世界骤然推到了与草原面对面的零距离。网络,如今不仅成为成千上万人、特别是青少年获取、交流、传播各种文化信息的最便捷的手段,而且颠覆了地处北疆的内蒙古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网吧是最先抓住网民眼球的文化载体。20年来,这个载体由盛而衰,又走上了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但是,路还能走多远,业内人也看不太清楚

  如果要从行业中划分出一块阵地的话,互联网当仁不让属于文化阵地的前沿。如果要梳理内蒙古网络文化发展的脉络,网吧,可以说是最先抓住网民眼球的文化载体。

  国内第一家网吧威盖特1996年在上海出现。但是,内蒙古的网吧出现于哪一年,已经很少有人记起了。在《呼和浩特日报》工作的张西平回忆说,大概是在1997年或者1998年。“那时候,去网吧用软盘下载资料,改变了我长期以来做剪报的习惯。”

  2000年,网吧似乎在一夜之间便遍布内蒙古的街头巷尾。大批年轻人丢下了手里的书籍杂志,蜂拥到网吧,上网聊天、下载软件、浏览新闻……体验着互联网带来的全新体验。网吧,成了当时我区最时尚的文化消费场所。

  然而,随着大批追赶时尚的青少年一头扎入网吧,没明没黑地沉迷于互联网带来的新奇享受,越来越多的家长脸上却开始阴云密布,不知几时,网吧,成了父母们深恶痛绝的“藏污纳垢”之地。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低龄儿童进入网吧,但是,利益驱动之下,网吧老板们却频频暗开绿灯,于是,逃学上网打游戏、网吧打架等现象也如影随形。网瘾,成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心理疾病。

  痴迷也好,厌弃也罢,互联网的扩张弥漫却已势不可挡。没几年,随着pc机的普及和宽带接入寻常百姓家,网吧,已经不知不觉中不再是文化市场的主角。

  今年41岁的刘志刚还记得第一次在家上网的情景:夫妻二人在电脑前,小心翼翼地拨号,登录网站,进入搜狐,看到那么多精彩的图片和信息,兴奋得不得了。“当时,花不起包年的费用,每天只能上网一个小时。虽然时间不长,但再也不用去网吧排队,不用在网吧被烟熏了。那是1999年的事情。”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铺展,全区各地网吧数量在急剧减少。20年来,网吧载体由盛而衰,又走上了设备升级、服务优化的转型道路。尽管如此,不少经营者对于网吧的发展前景仍然“看不太清楚”:“尽管我们不断地调整经营模式,为网民提供了更加优越的上网环境,但是,如今进入网吧的消费者除了一些学生或者农民工,其他人群已经很少光顾了!”呼和浩特市联通网苑的一名网管说。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G7京新高速隧道建...
毕业生服装设计作...
呼和浩特市85名交...
感受侏罗纪时代
牧民加入微信圈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飞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释放压力 迎战高考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