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以来,奶粉销售,市场上多了一条新渠道:药店。奶粉进药店,效果如何呢?据本报昨日报道,不得不有些遗憾地告诉大家:无论是北京、浙江、成都等开展试点的省市也好,还是长沙进行悄然试水的药店也罢,消费者似乎兴趣都不高。
从市场角度而言,奶粉进药店而消费者不买账,和农民伯伯种了青菜、萝卜卖不去一样,没啥区别,并不奇怪,大可当作一条行业经济报道来看。
不过,事情似乎并不如此简单。正如有人所问:奶粉是食品,药店是卖药的,为何药店卖起了奶粉?所以在这里,有必要把奶粉进药店的来龙去脉说清楚。鉴于人们对奶粉信心的不足,去年6月,国务院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信部等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试行零售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举措。由此,获得试点资格省市的各大药店积极开展实践,未获试点资格城市的药店各自试水探索。
对奶粉提出“参照药品管理法严格管理”,这是好事,消费者对奶粉安全不放心,就按最严格的药品销售来监管,把奶粉放到药店去卖。但“市场不相信眼泪”,进了药店的奶粉,人们并不怎么“来神”。对此,有分析认为,一是消费者的习惯还没形成,二是药店服务不够,购买不方便,三是企业推销没有形成声势。
应该说,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分析或许没有挖到根本。其实,消费者并不在意奶粉在哪里卖,而是如何买得方便、吃得放心。把奶粉放进药店卖,在国外有,但也如同我们的试点一样,从来没有关死超市、母婴店、网络的门,我们这么做,从本质上看,只是为奶粉生产企业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而已。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曾经表示:奶粉进药店,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大家对国产奶粉的信任问题;奶粉的安全事故,少有出在销售环节,绝大多数是在生产环节出问题。
由此看来,奶粉进药店“遇冷”给我们的真正启示是,相关部门要在解决好奶粉源头监管上下功夫,而不是把眼光只盯着销售渠道。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出政府的作用,这是人们在当下思考得很多的问题。奶粉进药店而“遇冷”,正可以当作一只麻雀来解剖。(肖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