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历史的凝重感荡然无存
在北堡乡口子上村遇到谢军时,他正准备上山。
上坡,下坡,山路崎岖陡峭,谢军走得又稳又快。“我在这儿长大的,长城丢块砖、少个瓦,我都知道。”谢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起了看护巡查员。“你看,这长城旁边就是农地,有些农民硬往长城边上种地,必须每天巡查才能发现。下大雨时,要防积水。干旱时,要防火……”
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喝了口水,谢军继续快步向山顶走去。
“这是2009年新修的长城。”这段明长城,墙基外用加工平整的大条石砌筑,土石块填满内部。墙身则用大城砖砌成,外砖内土,白灰勾缝。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面上一层用方砖。眼前这段长约380米的长城崭新崭新的,历史的凝重感已荡然无存。
“当初修复是想搞旅游。这几年,很多外国人都来这里看长城,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可是不能这样修复呀!”
极目望去,这里的长城墩台林立,山下的村庄榆树掩映、古老质朴,颇具塞上特色。村里还保留着清代四公主德政碑、明清时期的旧戏台,确实是能吸引游客的好地方。北堡乡在几年前接待了英、德、日、意等国的游客数百人,扩大了口子上明长城的知名度。近几年来,有些人开了农家乐窑洞宾馆,绝大部分客人都是摄影爱好者。
长城体量巨大,属于一种特殊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只能是“趴”在野外任凭风吹雨打。但是比天灾更具杀伤力的是人祸。曾经,长城上的砖石被拆下来砌了地道、建了窑洞。当地贫穷落后,对这一历史文化遗迹司空见惯,加速了长城的毁坏。走在口子上村,用长城砖石垒砌的窑洞、羊圈甚至厕所随处可见,大片开垦的耕地就在长城脚下。
2004年12月21日,兼任清水河县北堡乡文化站站长的蔡睿良途径尖山子村时,听说庐梁山长城附近有人非法盗挖铁矿石,已经威胁长城主体安全。蔡睿良立即向乡政府汇报此事,并通知县文化局,连夜赶赴现场制止。2008年9月下旬,清水河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损毁文物罪对5名被告人做出判决,这是我国首例对破坏明长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惩处。
“像清水河这样自然条件差而发展欲望强烈、文化底蕴又十分厚重的地区,更应该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升软实力。如果漠视或者不科学保护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就是捧着金碗讨饭吃。适度开发利用长城旅游资源,必须杜绝破坏和破坏性修复。”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是我国文物保护的方针,建议在长城的利用上要“以用为保”,蔡睿良和已故长城保护专家罗哲文的观点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清水河县按照建设呼市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依托长城遗址以及多年来生态建设成果等资源优势,启动明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以开发旅游作为长城保护突破口,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区域建立旅游基地。同时,保护长城工作站也开始运作,主要负责搜集长城资料和长城保护巡查员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