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天天盼着来救助。”当记者来到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采访时,农牧民们用这样一段自编的顺口溜描述过去。
说起满族屯嘎查的过去,这个位于前旗西北部草原深处、以满族为主体、蒙古族占多数的纯牧业嘎查,原来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条能通行车辆的公路,人们出进都得靠步行或骑牲畜。农牧民住的是泥抹土插的草房子,“养几只羊,种几垄菜、把生计交给老天爷”,曾经是几十年来满族屯嘎查群众无奈而又习惯了的生存方式。
而现在,进出嘎查的大小车辆在宽阔的水泥路上络绎不绝,农副产品一车车运了出去,换回的是一叠叠钞票;一座座新房子拔地而起,电视冰箱小汽车统统买进了院;生态旅游火了起来,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今年,满族屯嘎查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相比十年前翻了近10倍。“满族屯嘎查的变化,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嘎查党总支部书记李长青说,“再有就是,我们嘎查有一个好传统,满蒙两个民族很抱团儿,互帮互助促进了共同富裕。”
前些年,李长青还听不懂汉语。为了方便开展基层工作,他与嘎查“两委”成员努力学习汉语,练就了蒙汉文互译的本领。同时为了促进民族团结,更好地促进群众互帮互助、嘎查设立了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而这其中,满族干部占20%,蒙族干部占80%,发展的24名党员中满族占30%,蒙族占50%,汉族占20%。
提起李长青,满族屯嘎查的牧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不管是满族群众、蒙古族群众还是汉族群众,哪家有困难,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家团结起来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位牧民出身的基层干部用流利的汉语说。
在满族屯嘎查,党员带头致富是这两年出现的新特点。
“5年前,满族屯嘎查没有一条像样的通往外面的路,闭塞落后。一有费尽周折来到嘎查的汽车,娃娃都追着看,因为很少见过。”李长青说。采访中,记者看到牧民党员海棠家开的“图布台旅游区”的蒙古大营旁边停着五、六辆车,看牌照还有黑龙江的,两个小伙子正忙着宰羊。
海棠今年38岁,她家原来养着200多只羊,每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2008年,为了更好的开发满族屯丰富的旅游资源,乡里出台了发展“牧家乐”旅游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知道消息后,支书李长青在党员会上提出让党员先带头搞牧家乐,海棠当场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全家人放弃了多年的牧业经营,在自家的草场办起了“图布台旅游区”,搞起了观光、休闲娱乐及餐饮与一体的旅游业,在乡党委政府和嘎查“两委”班子的大力支持下,海棠研究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旅游路线,又把待业在家的满族、蒙族的姑娘、小伙招聘过来帮助她一起创业,几年下来,她的旅游点已经接待了1万余人次,每年纯收入50多万元,还帮助了嘎查20多名青年牧民就业。
现在,海棠的“牧家乐”每天消费的羊猪鸡肉都是从附近村民那里收购来的,就地消化了这些农副产品,还有几户人家也正在准备发展“牧家乐”。
在党员徐树林家新盖的300平方米现代化的鸡舍里,他正忙着捡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