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利用假期打工,不仅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还可以通过锻炼积累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为以后走上社会成功求职打下基础,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然而,理想的另一面是现实。
包师院大三学生武飞,原本想在假期里打工,挣些零花钱的同时锻炼一下自己。“我想到社会上锻炼一下,为大四的求职做些心理准备。”
今年6月初,武飞在学校附近看到了一张“暑期工中介”的广告。照着上面的电话拨过去,一位女性询问了武飞的工作意向和时间,要他等电话通知。
“当时挺高兴的,就想着工作也没有说得那么难找。”一个星期后,武飞接到了中介的电话,对方说一个文化传媒公司需要一个美编。武飞一听,觉得自己暑期实习还可以成为一个白领,就满口答应,说自己愿意去。
两天后,武飞再次接到中介的电话,需要他先预交700元的入职押金。
因为中介担心武飞半途辞职,这部分钱中的500元给文化传媒公司,200元作为中介费。随后,武飞便去了昆区包百附近的写字楼里交了钱。“当时交费的人不少,看着都像学生。”
7月初,武飞满心欢喜的赶到那家文化传媒公司,不想对方并没有招聘名额。武飞连忙给中介打去电话,却传来是空号。等他跑去中介公司后发现,早已是人去屋空。这时候,武飞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这之后,武飞没有去报警。“自认倒霉吧,太轻信中介了。”
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大学生本人在兼职之前要提高警惕,要摸清中介和用工单位的性质与声誉,与用工单位签好用工合同。(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