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花四溅,机声隆隆,如果不是手拿相机,未穿工作服,人们会误以为站在车间里的他也是一位工人。他,就是被钢厂职工亲切地称为“编外职工”的记者——兴安日报汉文总编室副主任邱金鹏。
从大学毕业干起记者这一职业,10年来,邱金鹏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没有放慢脚步,硬是让自己从新闻宣传的“门外汉”成为“专家型”记者,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实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从当上记者那天起,他就要求自己做个有“根”的新闻工作者。根在哪?根在基层、根在群众。他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坚持少坐大楼、扎在大地,始终让自己脚沾泥土,保持“接地气”的工作状态。
在铜矿采访时,他与矿工一起下到240米井下,触摸真实的矿工工作环境;在林区,他与施工人员一起徒步踩着泥泞的山路走了6个小时,进山采访电力工程建设;跑街道社区时,一年中骑坏3辆自行车;跑公安战线时,与“110”民警一起连续夜巡7个晚上;跑经济口,深入采访了全盟上百家工业企业……因为常下基层、勤跑一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记者,采写拍摄了大量感人至深、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兴安日报社党委委员、总编室主任高丽评价说:“邱金鹏是一名非常敬业的记者,在他的身上,爱岗、尽责、专注、钻研、奉献体现得都很充分。10年里,他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不论是在哪个部门,分管哪条战线,他都能沉下去、钻进去。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和努力,他进步非常快,成为报社骨干记者,工作业绩也得到了同仁的认可。”
由于常下基层,超负荷工作,尽管邱金鹏只有30出头,却“伤病累累”。这几年的体检报告显示,甲状腺结节、高血压、结石等症状不断加重。医生警告他,需要生活有规律,不能太劳累。可对他来说,一天一餐、一天两餐,一顿冷、一顿热已成为常态。为了赶稿,加班到深夜是常事儿。面包和方便面,是他办公室里的常备食品。
跑经济口的5年里,邱金鹏对盟里每个企业、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环节都非常熟悉,乌钢炼钢厂转炉车间主任徐立辉说:“邱记者是我们这里的常客。钢铁厂生产车间噪音大,特别是夏天非常热,可他每次来采访,都要到车间、到现场,让我们很感动、很敬佩。”在兴安日报社策划的“聚焦中蒙大通道”“聚焦东北港口群”“走进鄂尔多斯”“亲近母亲河”“县域经济巡礼”“跳出兴安看兴安”等一系列活动中,他都参与其中并承担重要采写任务。为此,邱金鹏先后荣获全国地市报首届优秀青年摄影记者,兴安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兴安盟新闻宣传“走转改”活动先进个人,兴安日报社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记者 胡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