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社会民生   
内蒙古:提升百姓福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如若无法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谈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社会保障全覆盖提升百姓福祉

   老人们从枕头下面、被套内层、衣柜里面,拿出一个厚厚的“塑料包裹”,解开里三层外三层,露出了被裹在最里面的养老金存折。他们把这本存折看得跟命根子一样,藏在了自己认为家里最安全的地方,拿出来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记者在乡下采访时见到过这样的一幕。

  还有,一些村委会举行养老金存折发放仪式时,本只想组织一些比较年轻、身体较好的老人参加,但有很多年事已高的老人,仍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自发来参加,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老人中受欢迎的程度。

  截至2013年11月,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37.3万,占全区总人口17.6%。农村牧区60岁以上老年人190.3万人,占农村牧区人口总数的18%。养老成了我区尤其是农村牧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9年,自治区启动了国家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工作,并迅速扩大了试点范围。之后,又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城乡居民参保就有750.2万人,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的107.2%,其中,农牧民参保698.8万人。在各项政策里,我区为25.4万重度残疾人和城乡低保户等代缴了养老保险。今年,还将我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5元,共有193.6万人领取了养老待遇,人均养老金水平为111.3元。全区102个旗县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老有所养。这是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在时代的发展下,我区将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社会保障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福利,是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只有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才能保障国民的切身利益。”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

  兴安盟科右前旗把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纳入了全旗的“民生工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困难群众的救助标准。

  2013年,科右前旗城市低保月平均补助水平由285元提高至329元,农村低保年平均补助水平由1584元提高至1848元。去年为全旗城市低保对象4474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773.3万元,为农村低保对象35384人共发放农村低保金5784.8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孤儿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都分别有所提高。

  除科右前旗外,我区其他旗县也纷纷提高了困难群众的救助标准。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惠民措施使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与城市人一样实现了老有所养。

  在基本社会保障有了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自治区进一步要求到2015年,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到2017年,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夯实社会保障体系撑起“保护伞”

   多年来,我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对于偏远地区来讲,社会保障工程的持续推进,为这里的群众减轻了负担,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曾经很长时间内,由于条件制约,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村民们,尤其是牧区的牧民过着“大病基本靠拖,小病基本靠抗”的日子。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新农合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讲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意义。

  走进达茂旗石宝镇陈骄龙的家,院内尽显萧条之景。由于孩子罹患淋巴性白血病,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2012年,为了配合治疗,陈骄龙的母亲给他进行了骨髓移植。高额的手术费和医疗费让家里生活捉襟见肘。“为了治疗孩子的病,一年就花去了48万元,政府的报销补偿政策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让我们至少少花了10万元。”母亲抹着眼泪说。

  据介绍,2013年达茂旗成为先诊疗后付费试点旗,凡符合住院条件的新农合参合患者,医院先垫付医疗费,看完病后患者只需自付部分费用,其余由新农合直接支付给医院。达茂旗医院一名医生说,在农村牧区,没有积蓄的家庭很多,很多农村病人因为着急筹钱,要卖掉粮食或牲畜。按照以前的诊疗模式,他们可能由于借不到钱没有住院费会在家里忍受病痛,眼看着病情恶化。现在好了,老百姓有钱没钱,都能先看病了。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