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察右后旗农信社股份有限公司理事长刘飞军一直很忙碌。记者推门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对着办公桌上的一个“大家伙”发痴。
原来,不久前他去了趟山东寿光,在那里的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看到一种新型支农金融服务设备,觉得很适合察右后旗地广人稀的农村牧区使用,就试着给联社订购了两台。他办公桌上的这个“大家伙”就是其中的一台——“农金通”,即农民金融服务自助终端。
“你看,这设备除了能存钱取钱办社保,还能代收电费、水费、话费、燃气费,而且不仅能刷咱们的金牛卡,也能刷银行折子。”刘飞军介绍,自助终端开通后,农牧民不用再跑上五六公里路去银行,不出村就能把存取款这些事儿办了。这两台测试好后,还要在全旗安装10台“农金通”,使农牧民客户享受到24小时自助金融服务,实现“镇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的目标,彻底解决金融服务农牧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说话间,电话铃声响起,“你是哪个村的?想贷多少钱啊?行,我过会儿去看看。”打来电话的是五郎忽洞苏木五家村村民范志敏,他想帮媳妇申请妇女小额贷款。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信社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城镇化逐步深入、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信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背景下,影子银行、民间融资挤占银行资金,同业竞争加剧,市场空间缩小,风险成本加大,农信社业务模式和发展模式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我们跟着农牧民的金融需求走,农牧民走到哪里,农信社就跟到哪里,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刘飞军说。
随刘飞军一起来到一楼业务大厅,只见正在办理妇女小额贷款的临柜人员忙得满头冒汗。“今天这都算好的了,前几天的人更多。”正在大厅核对人数和钱数的旗妇联主任樊彩霞笑着介绍说,“今年我们旗的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到今天一共发放440万元了,还有900多万元正在核定发放中。”樊彩霞拍着手里的厚厚一叠花名册说,别看这项贷款的钱数不多,作用可不小,它不仅帮助贷款妇女实现了创业致富,还激发了她们掌握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奋创业的热情。许多农村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章和存折,在家里腰杆变硬了,说话也算数了,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地位的提高。众多贷款创业致富的妇女因还贷及时、信誉评级高,再次贷款时,不仅申贷流程简化,而且额度也进一步提高。
这边,刚才打电话的范志敏和刘飞军接上了话头———
“这会儿贷款想做点啥?”
“想和哥哥合伙养羊买饲料,手头钱不够了。”“你媳妇和你一起养羊吗?你的羊是杜泊羊还是小尾寒羊?5万小额贷款够不够?……小范,明早你再来一趟,先建立信用档案,别误了你买羊买饲料。”
察右后旗农信社只是自治区农信社延伸内涵、拓宽范围、创新方式,以特色支农模式打通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无数个活跃在田畴牧野的农信社,已经成为直接服务三农三牧、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金融“蓄水池”和动力“加油站”。(记者 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