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赤峰市为流浪乞讨者开辟新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14-11-19 11:07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为滞留在站里的流浪未成年人理发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到福利院看望被安置到这里的流浪人员

  护送流浪老人王福臣回家乡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街头救助

 11月12日,在赤峰市救助管理站的一间屋内,50多岁的智障男子武久利见到前来接他回家的姐姐“嘿嘿”地笑了。武久利家在喀喇沁旗南台子乡,于今年10月初走失,在赤峰各地街头流浪。市救助管理站发现后,及时把他接到站里安排吃住,并费尽周折为他寻找到了家人。“从他走失我们一直在找,这回终于把弟弟找到了。太感谢你们了!太感谢你们了!”武久利的姐姐紧紧地握着站长贺欣的手连声致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51岁的杨孝文,患狂躁型精神病,在市救助管理站及市安定医院滞留近三年,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为他找到了江苏徐州市的亲人,使他流浪16年后,得以与亲人团聚。北京密云区82岁的王福晨户籍丢失后,流浪到赤峰街头,市救助管理站倾情救助,得知他的家庭住址后,市民政局积极与密云区民政部门协调,为他恢复了户籍,并安置到了当地敬老院。
  9名流浪乞讨者
  入住市社会福利院
  “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良好的救助”,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形成的一致共识。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服务理念,遵循“自愿救助,无偿救助,依法救助”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教育、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机制和氛围下,我市的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党国友、党四中、党玉花、党存花、党立群等9名乞讨流浪人员,目前已全部入住赤峰市社会福利院的新家。记者在他们的新家看到,他们穿着都非常干净,精神状态也很好。据了解,党国友等9人是两三年前陆续流浪到赤峰而被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他们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40岁以上。9人除了聋哑就是智障和精神病患者,连他们自己的家和名字都说不出来。救助站高度重视这9名受助人员,耐心地关心照顾他们,根据受助人员的身体状况,遵循“先救治,后救助”原则,把有疾病的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分别把他们安置在市区的养老机构。滞留期间,工作人员调阅公安户籍系统、联系全国其他救助管理站,同时加强与受助人员的交流,以便帮助他们找到家。然而两三年过去了,还是寻家无果。救助站便按照相关救助管理政策法规,报请市政府、市民政局予以安置。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批复的同时,召集民政、财政、劳动、公安等部门研究妥善处理办法,从而使他们都被安置到赤峰市社会福利院。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红山区公安分局户政管理大队及铁南派出所的大力协助下,为他们解决了户籍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医疗保险等待遇,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并把他们的生日共同定为7月1日,将他们的姓氏共同改为“党”,昔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终于有了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家。
  照顾流浪10年的女精神病患者生子并护送返乡
  采访过程中,记者时时被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感动着。一名女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生子及返乡历程,让记者更加对我市的救助工作及工作人员的那份诚挚的爱心而心生敬意。去年12月27日,一名女性流浪乞讨人员被红山区红庙子派出所民警护送到赤峰市救助管理站。此人约40岁左右,南方口音。因其精神状况混乱难以交流,只能偶尔说“云南,李正仙”,无法表达其他详细信息。救助站根据其身体状况,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当即送市安定医院治疗。医院为其做了B超检查,确定已怀有身孕35周,即将临产。救助站将此情况及时向市民政局汇报,得到高度重视,立即制定了救助方案。按照方案步骤,救助站先派工作人员到市卫生局、市计生委了解相关生育政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今年1月3日,市民政局组织召开了市妇联、市卫生局、市公安局等赤峰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及市救助管理站、市安定医院相关人员参加的协调会议。会议议定:卫生部门及安定医院协助对李正仙进行产前检查和生产及产后护理工作;妇联从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角度,发动基层妇联干部,在李正仙发现地红庙子镇查找其身份线索;公安部门利用户籍系统资源配合查找李正仙家人信息;地址核实准确后,由市救助站安排车辆和人员护送返回原籍。
  1月8日13时,李正仙在赤峰市医院、市救助管理站、市安定医院等单位多名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在赤峰市医院顺产女婴一名。1月19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到安定医院探视李正仙时,又询问到新线索:“兰永村、傈僳族”, 根据此线索查找到云南省某自治州某自治县某镇有个兰永村。村里确有人叫李正仙,父母双亡,已婚,有丈夫和一儿一女。此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于二十五六岁时走失,已离家10多年。通过电话及视频设备让李正仙家人与李正仙见面,确认李正仙正是走失的亲人。
  核实清楚后,市救助管理站开始为李正仙母女返乡做各种准备工作,请红山区刑警队派出法医为李正仙母女做了DNA鉴定;到红山区公安局办理了李正仙的临时身份证购机票;到市医院办理李正仙之女的出生证并了解婴儿身体状况是否可以乘机,同时为其母女购买了衣物、食品、婴儿用品等。通过多方不懈努力,在外流浪乞讨10多年的李正仙终于回到了家乡,与亲人团聚。
  让每一位流浪乞讨者都得到党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
  11月11日,记者在宁城县救助管理站看到,这里收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房间干净整洁、设施齐全,每个房间都配有卫生间。截至目前,宁城县救助管理站2014年已救助217人。在该站站长张惠山的带领下,记者在宁城县特校见到了自出生后便被狠心的父母抛弃、如今已9岁智障女孩杨莹,她正在和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玩能够训练上肢和智能的“彩虹伞”。据张站长和学校老师介绍,来特校一年多了,她的智力发育比以前好了很多。杨颖这些年一直由救助管理站抚养,该站积极联系、协调相关部门为她解决了户口和上学问题,在校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一直由救护管理站负责。
  为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救助管理工作网络,完善救助管理工作体系,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我市开展了救助管理进社区活动,制定了《赤峰市救助管理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和《社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工作责任状》。在各旗县区建立了“社区救助服务点”,设有房间、床位、求助电话,并有专人24小时值班,担负起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普查、帮教、预防、临时性救助等工作职责。同时,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实施分类救助、主动救助,加大街头救助巡查力度,积极开展主动救助保护工作,重点巡查车站、广场、公园、繁华街区、桥涵等流浪乞讨人员经常滞留地,主动劝告、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记者在宁城县天义镇铁东街道天北社区采访时看到,一间屋内整整齐齐摆放着衣物,这是他们专门为流浪乞讨人员准备的。此外,我市救助管理机构还采取在媒体上宣传有关救助政策法规,发放引导卡、宣传单,设立救助指示牌和悬挂条幅等方式,不断加大救助管理工作力度,确保每一名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今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已在街头发放写有救助站地址、联系电话以及乘公交车线路等内容的引导卡、宣传单各1万多份。
  在民政部2013年11月启动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我市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积极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全面开展寒冬季节主动救助、应急救助、开放救助、联动救助和保护性救助,实现了应救尽救,先后对1203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救助。市救助管理站因工作突出被民政部通报表彰。据统计,自2013年至今,我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486人次,使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安置。

  

[责任编辑 张睿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