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四个一”重点惠民工程 > 稳定就业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四个一】一人稳定就业 零就业家庭重获希望
内蒙古新闻网  14-11-26 09:54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为了防止脑萎缩,王利军每天要拎这样的小桶锻炼身体

  保洁的工作成了石红梅一家的生活来源

  【欣慰下岗再就业供俩娃上大学

  一年前,白金梅一家住进了40平方米的廉租房,每年1700元的费用,对此,白金梅一家心存感激,因为之前全家只能寄居在亲戚家里。

  白金梅今年49岁,2005年按照零就业家庭相关安置政策,她当上了环卫工人。丈夫下岗后,得了肺病,现在只能靠药物维持,没有劳动能力。“以前,两口子下岗后,一直在社会上打零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因为供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生活实在不易。现在,有了环卫保洁这个公益性岗位,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不仅丈夫对她的工作很满意,就连两个孩子也为妈妈重新就业而叫好。说起两个孩子,白金梅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两个孩子同一年考上了大学,今年都是大四,儿子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女儿在南京财经大学。两个孩子成绩优异,每年除了得到一部分奖学金外,一直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业余时间,两个孩子都出去勤工俭学,现在女儿准备考研究生了。孩子出息了,我们做啥都值得。”“不管干啥,只要付出了劳动,就没什么丢人的。”白金梅发自内心地感谢政府提供这样的岗位。

  【期盼日子会越过越好

  立冬刚过,清水河县已是冷风瑟瑟,街上的行人大多数穿上了很厚的棉衣。在离清水河县医院不远处的一个巷口处,石红梅穿着一身保洁员的蓝色工作服特别显眼。

  石红梅今年43岁,孩子正在上高二,丈夫到处打零工。石红梅念到小学一年级就没再上学,长大后很难找到工作。结婚后,日子一度过得特别艰辛。好在有哥哥姐姐的接济,才勉强度日。“以前我们在山上的窑洞住,姐姐搬家后,把这个房子让给我住了。”在一栋栋整齐的平房里,石红梅边说边领着记者到了她家。

  家里收拾得干净利索,不过为了省钱,石红梅还没开始烧煤,“这一冬天也要烧不少煤,等最冷的时候再烧。”说话间,石红梅不停地搓着手。

  以前为了生活,石红梅就在街上卖瓜子。从农村买上生瓜子,自己回来炒熟,挣着不多的辛苦钱。丈夫到处打零工,收入不稳定。2005年底,石红梅被安置到清水河县医院做保洁。每个月能领到800多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要不是这份工作,我们难以想象如何过活……”石红梅感动得直掉眼泪。

  为了省钱,石红梅的孩子每天中午骑自行车回家吃饭。再坚持一年,等孩子上了大学,日子就会越来越好,石红梅期待着这一天。

  【关怀公益性岗位点燃希望

  2005年,我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一名成员实现就业的目标,并将这一承诺作为当年自治区“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自治区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的实施纳入各级政府就业再就业目标考核范围,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布了援助咨询电话。

  清水河县从当年11月开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解决了8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他们通过符合条件的居民自愿申请,经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审核、公示、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其认定后,为零就业家庭发放《零就业家庭认定卡》,确定为援助对象,然后实施就业援助。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政府得益、市民满意、下岗职工乐意。

  目前,当地已经把这种政府出资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做法当成促进就业的一种模式。

  公益性岗位对于每一户零就业家庭来说,就是希望。每月800多元的收入,就是一家人的救命钱。

  【保障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为解决这些家庭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清水河县就业服务中心做了大量的摸排工作,并根据这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缺乏技能、年龄偏大等问题,专门开发了巡逻、环卫、协管等岗位。

  “每个月家里的日常开销就等这点钱了,我们是一个季度发一次补贴,今年发了两个季度的,第三季度的还没有发。市里说要有新文件出台,也不知道啥情况?”采访中,这些零就业家庭成员在感谢政府给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急切地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每个季度按时给他们发放工资。按照呼和浩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文件精神,这部分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按照规划,我区还将适度增设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力争到2015年,全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责任编辑 魏莉 ]

魅力蒸汽机车
还是大棚收入高
大棚里栽花卉
安装太阳能面板
特警巡逻 备战春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新年诗会
护路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