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完成工程任务355万亩。林业生态治理179.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万亩、封沙育林及飞播造林94.5万亩、建设封禁保护区15万亩;草原生态治理175.5万亩,其中:退化沙化草牧场治理123万亩、饲草料基地建设52.5万亩。
再现草原“香格里拉”
白巴根那是土生土长的罕山人,,他深深眷恋和疼惜着这片土地。2008年,罕山自然保护区实施收缩转移战略,林场人畜全部迁出,境内房屋、牧铺全部拆迁灭迹。他毅然放弃了安排在旗里的工作,留在了保护区管理局。他酷爱摄影,这些年来,他几乎踏遍罕山的每个角落,用镜头记录着家乡的巨变。
初夏的一天,记者见到白巴根那时,他像往常一样,忙完手头的工作,带上相机,准备去离场部不远的一处蓑羽鹤的栖息地,抓拍一些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鹤。护林员图力古尔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行程,看着图力古尔巡山时用手机拍摄到的四个大鸟蛋时,白巴根那瞪圆了眼睛,兴奋不已!
“没见过,绝对没见过,应该是新的物种!”白巴根那决定带着我们去实地看一看。
享有科尔沁草原“香格里拉”美誉的罕山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扎鲁特草原、通辽市乃至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生态枢纽。保护区地形地貌的复杂多样造就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为生物物种提供了多样性的生境条件。
看着满山的郁郁葱葱,听着山谷鸟鸣,望着不远处欢快流淌的小溪,躲闪着不时窜出的小动物,我们仿佛行走在世外桃源。白巴根那感慨:如今上山的路越来越不好走了!未封禁前,脚下这片地,由于过度放牧,已经是一片“裸露”的平坦荒地,别说是人,大车小辆开进去都没问题。经过6年的休养生息,“裸露”的痕迹和曾经所谓的路,已经在繁茂的植被掩盖下消失匿迹。
罕山作为我市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拥有通辽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是自治区11片自然林之一。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收缩转移战略,将所有居民和牲畜迁出,建立了无人无畜区,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如今,几年过去了,这处科尔沁草原上的“香格里拉”正在逐渐回归,罕山自然保护区已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和生物资源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这是大鸨,以前都看不到。现在,就在场部门前的松树上安了家;这是蓑羽鹤,也在场部的河套里安家孵蛋繁殖了!今年春天来的时候是七、八对,到秋天飞走的时候已经是一大群了……”在白巴根那相机里,一个个野生动植物的图片真实的展示了罕山生态的变革。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生态安全和农牧业安全的保障。
白巴根那介绍,植被逐渐恢复后,罕山自然保护区境内40多处干涸的泉眼又涌出了清澈的泉水,珍稀物种也在逐渐增多,大鸨、金雕、棕熊、雪兔、黄羊、马鹿等珍稀野生动物达到160余种;山杨、桦、落叶松等40多种乔灌木树种;龙丹草、刺五加、唐松草、草乌、糙苏、铃兰、兴安升麻、小花葱、藜芦、芍药、毛白合、白藓、三花龙胆、沙参属、黄芪、桔梗、柴胡、达乌里龙胆、野罂栗等100多种珍贵的中草药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市里从2013年开始在罕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试验区。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生物多样性实体示范价值和示范效应,我市决定在罕山自然保护区、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乌斯吐自然保护区和奈曼旗老哈河南岸封禁保护区建设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通过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的引领带动,实现我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生态脆弱的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样板,为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做出贡献。
经过1个多小时的跋涉,在一处海拔900多米的悬崖上,一个鸟窝里,我们见到了这四个奇特的鸟蛋。白巴根那拿出相机,对着鸟蛋一阵猛拍,决定回去让专家鉴定一下,激动地心情让他的双手不免有些颤抖。
在采访归来的几天后,白巴根那给我们打来电话,经过专家鉴定,发现的新物种叫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约1000多个繁殖对,在我国黑鹳也是非常罕见的濒危物种,罕山自然保护区又多了一种珍稀野生物种。
生态草业绿荒原
初冬时节,走进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10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数十台大型指针式喷灌机沿着百米直径的圆形轨道缓慢的行进着,对即将过冬的紫花苜蓿进行着最后一次保墒喷灌,不断喷洒的水雾在阳光的映射下,不时地显现绚丽的彩虹。在基地的北侧,一捆捆码放整齐的紫花苜蓿干草料堆积如山,一辆辆铲车穿梭其间,不断地将打包好的干草料运送到大货车上,不一会儿,满载着干草料的大货车驶出了基地,开往附近的养殖基地和养殖大户……
“这高营养的干草料供不应求啊!今年我们基地的紫花苜蓿已经割了三茬了,产量预计能达到9万吨,产值1.8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啊!”在现场,牧原合作社副总经理韩博介绍。紫花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覆盖度大,又是多年生深根型,在防沙、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而且有“牧草之王”的称号,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是养殖业首选青饲料。
在基地南侧的路边,牧民敖奇饶和几个邻居也陶醉在这壮观的景色中。这里,两年前还是他们已经完全沙化的草牧场,当时,在他们看来,在这个不毛之地种植优质牧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两年间,这个天方夜谭一点点被打破,看着裸露的荒沙地逐渐被绿色掩盖,直至变成眼前的这一片绿洲,和草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们彻底臣服了。
“我们这里以前住着12户零散牧铺,家家都放养着上百的牛羊,这几年,牛羊啃,再加上旱,这草牧场早就不行了,毛都不长了,大夏天的都有羊饿死的事儿!”谈起过去,敖奇饶感慨。
草原既是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但也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加快发展生态草业,这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草原,加大季节性禁牧、轮牧和退耕还草力度,加强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打造生态草业示范区,使耕地、草场可持续利用,推动生产方式集约化、现代化,促进畜牧业转型发展。——这是市委做出的科学决策。
正是在市委科学决策的引领下,2013年,牧原合作社落户扎鲁特旗,合作社投资建设了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发展生态草业,在种植优质牧草的基础上,培育农牧交错带饲养的肉羊新品种,采取“合作社+牧户”的方式进行优质肉羊养殖,并采用全自动TMR饲喂方式进行规模化舍饲圈养,粪便直接还田,形成了种植、养殖、销售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周边5个嘎查村、350余户农牧民户均增收1.6万余元。”韩博说。
今年,扎鲁特旗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北部牧区启动实施了800万亩生态草业示范区建设,对北部牧区天然草牧场全部实行全年禁牧或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划定禁牧区500万亩、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区300万亩,实现草畜动态平衡,促进草原生态明显好转。目前,示范区规划设计及任务落实工作已完成,其余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以道老杜苏木为核心,集中建设5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以草业为平台,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绿色畜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经营区。2014年完成2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和5万只育肥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美丽如画科尔沁,生态文明溢清香。如今的通辽大地,天蓝、水清、树绿、花香融为一体,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在科尔沁大地上越筑越牢!
记者牧人 特约记者侯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