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谷子。
小米深加工车间。
【链接】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旗位于赤峰市东部,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境内分布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和“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兴隆沟遗址。
2001年至2003年在兴隆沟发掘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专家们由此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从而证明敖汉旗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此外,在该旗境内发掘出的小河西文化(距今8200年以远)、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4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200-6400年)、红山文化(距今约6700-5000年)和小河沿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遗址地,都发现了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有锄形器、铲形器、刀、磨盘、磨棒和斧形器等,见证了敖汉旗的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历程。
2012年8月1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该旗成为全球18个和我国6个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3年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敖汉旗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最有名的粟分为黑、白、黄、绿四种。黍的品种也很多,有大粒黄、大支黄、大白黍、小白黍、疙瘩黍、高粱黍和庄河黍等。除了粟和黍,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中还有其它很多粮食经济作物。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和杂豆等绿色杂粮,其中谷子是第一大杂粮作物。该地杂粮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中,极少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杂粮生产的天然特性。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粟主产国,产量占世界的80%左右,出口占世界粟贸易量的90%,常年种植面积居世界第2位。粟和黍具有抗旱、早熟、耐瘠、耐盐碱、耐储藏、适应性广等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支柱作物。由于粟和黍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硒、钙、铜、铁、锌、碘、镁等微量元素,随着近几年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小粟和黍为代表的杂粮成为理想的健康食物。
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敖汉民间耕作文化逐步形成了歌谣、节令、习俗和耕技等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世代传承。正月初八祭星是敖汉旗蒙古人所独有的祭祀风尚,至今在四家子镇牛汐河屯仍在延续。位于该旗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山遗址,出土的诸多不同时期的文物,均与祭祀有关,被专家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祭祀中心。流传在境内的庙会、祭星、祈雨、撒灯等民俗以及民间的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等等,也大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庆祝丰收。
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敖汉旗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