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巴彦淖尔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述
 

  原标题:凝聚发展正能量——巴彦淖尔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述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总干”精神为引领,坚持主题活动促动、典型示范带动、以会促创推动,多点突破、城乡共建,让文明之风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日益成为塑造城市精神、激励城市前行的一股强大正能量。

  如今,在母亲河滋润的这片丰饶秀美的大地上,学好人、做好事、有好报的良好社会风尚已经形成,一座现代文明之城正在祖国北疆悄然崛起。

  主题活动促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知认同是关键。巴彦淖尔市采用道德讲堂、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宣传教育无缝覆盖,让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该市围绕叫响“三个倡导”12个主题词,通过阐释、图说、新媒体等传播方式,面向全社会深度宣传普及核心价值观。依托基层讲堂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100余场次,市属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累计宣传8700多次。积极构建“目力所及、皆有覆盖”公益广告宣传体系,全市张贴、悬挂、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1.6万多个,建筑围挡公益宣传160余个,公益广告15900多个,电子显示屏累计播出时长150多小时。该市广播电视台作品荣获全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征集评选二等奖。

  该市把“中国梦·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通过参与“尽责圆梦”活动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实干创业,尽责圆梦”。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知责思为,深入开展“责任担当·服务圆梦”活动,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职工群众把敬业奉献、诚实守信作为追求,积极践行“爱岗敬业·实干圆梦”活动,以窗口带动行业文明,促进行风建设。青少年坚持品学兼优、立德树人,广泛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活动,通过主题讲座、征文、演讲、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思想道德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成才。农牧民把勤劳节俭、增收致富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勤俭持家·致富圆梦”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彦淖尔各族人民在经济极其困难、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靠人挖肩挑,先后开挖了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和257公里的总排干,解决了河套平原的灌排问题,开创了巴彦淖尔农业的辉煌篇章,也孕育形成了以“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为核心的“总干”精神。近年来,该市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践行“总干”精神活动,“总干”精神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已经融入、贯穿到巴彦淖尔富民强市、赶超崛起的实践中。

  以会促创推动

  巴彦淖尔市通过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围绕“提素质、治环境、惠民生、树新风”主题,以会促创、重点突破,城乡共建、整体推进,城市品位和形象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14年,临河区创建为全区文明城区,乌拉特后旗获全区文明旗县城提名资格,巴彦淖尔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目前,巴彦淖尔市已经吹响创建全区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五城同创”攻坚战的号角,正在向着更高层面上谋划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战略构想迈进。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酗酒赌博、薄养厚葬、家族宗派“五风”问题。全市建成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区文明村镇22个、市级文明村镇27个;26户被评为全区“百佳十星级文明户”,27人被评为“百佳文明农牧民”。开展两届全市“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选活动,表彰“干净人家、精巴媳妇”50人。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138万多元,帮扶18个自治区、国家级文明村镇实施“四个一文化建设”。

  以一堂、一队、一牌、一桌、一传播“五个一”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行业“文明杯”竞赛活动,推动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全市已建成全国文明单位8个、全区文明单位标兵23个、文明单位110个。命名表彰市级文明行业16个、文明单位标兵120个、文明单位247个、文明社区23个、文明示范窗口23个。组织140多家国家及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完成“自治区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网上注册及材料报送,审核报送材料4500多条。大力开展文明创建专项宣传,借助巴彦淖尔新闻网平台,开通了“巴彦淖尔文明网”和手机APP“文明巴彦淖尔”,在内蒙古文明网刊登稿件400多篇。

  典型示范带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将实践化言于行。该市通过抓典型示范促实践养成,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鲜活动力。

  积极培树群众身边可信可学的旗帜榜样,激发道德力量。全市选树全国道德模范2人、中国好人1名;全区道德模范11人、提名奖26人,内蒙古好人5人。开展两届“道德模范”“感动巴彦淖尔人物”评选表彰活动,评出市级道德模范51人、提名奖10人,评出“感动巴彦淖尔人物”个人25名、感动家庭1户、感动集体1个。积极宣传推介道德典型。编印发放《感动巴彦淖尔人物》书籍、光盘1万多套。市直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开设“身边的感动”“身边好人”“最美巴彦淖尔人”等专题专栏,道德模范感人事迹宣传报道常态化。运用全市已建成的416个道德讲堂,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模范巡讲、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道德实践教育活动1500多场,受众16万人次。2名道德模范多次获评国家级先进。加强对道德典型帮扶礼遇。自治区、市领导多次看望并慰问全市各级道德模范,全市各类大型活动多次邀请典型代表出席。为2名生活困难道德典型分别发放5万元救助金,为1人争取到价值3万多元放影设备一套,尊重好人、关爱好人的氛围日趋浓厚。

  巴彦淖尔市坚持“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贫困母亲、清理社区卫生、捡拾白色垃圾、宣传环保知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进社区益民、便民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更多人生活常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周末妈妈”“争做文明好市民、志愿公益微拍客”等志愿活动家喻户晓,成为品牌。全市有10人被评为全区学雷锋先进个人,5人被评为自治区学雷锋优秀志愿者,1人荣获自治区优秀巾帼志愿者称号,5人被评为岗位学雷锋标兵;3家单位被评为学雷锋示范点,1支志愿服务队获自治区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队称号。

  市文明办会同工商、食药监、质监等部门开展了“诚信工商户”“诚信示范街”“农资经营示范店”评选活动。2家企业被评为“全区百佳诚信企业”,1个品牌入选“诚信品牌”,1人被评为“诚信企业家”。建立失信企业“黑榜”发布制度,定期对欠税企业个人、违章车辆、违规违法医疗药品广告进行公告,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巴彦淖尔市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贯穿融入,在清明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期间组织开展“网上祭英烈”“学雷锋、做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等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受到深刻教育。

  开展优秀童谣征集活动,1首童谣入围第二届全国优秀童谣征集推荐活动百首优秀童谣,13首童谣在自治区优秀童谣评选中获奖。开展了美德少年评选活动,4人获全区美德少年称号,7人获提名奖。举办“美德少年先进事迹进校园”巡演活动,近600名中小学生观看演出。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志愿巡讲活动,发放精神文明宣传手册4000多册。建立完善了杭锦后旗奋斗中学校史陈列馆、五原古郡博物馆、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烈士陵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10个,争取到新建少年宫项目11个。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巴彦淖尔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所凝聚起来的发展正能量,正转化成强劲的现实生产力,为推进“富民强市、赶超崛起”发展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记者 韩继旺)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人勤春来早 绿化早...
乳业博览会开幕
夕阳乐园
我的风筝我的梦
安全牢记心间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鸟类的天堂
文化墙上的故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