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临河就地改造推棚改让“忧居”变“宜居”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5 15:25 打印本页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  
 

  摘要: 平房小院儿也是城市一景,如何既不大拆大建又让它更宜居?

硬化后的巷道

施工现场

  今年,临河区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大胆创新思路,对平房区进行就地改造,通过实施街巷硬化、旱厕改水厕、新建垃圾点、路灯亮化等工程,切实改善平房区群众的生活设施和环境。该工程共涉及11个办事处、2个乡镇和1个村庄,施工面积55平方公里,临河城乡10万群众将从中受益。

  坚持宜拆则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关系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梦”,同时也是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客观要求。加快破解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将这项惠民工程尽快落到实处,既是百姓的心声,也是市、区两级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市棚改工作要坚持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在条件较好的平房区,推行水、电、气、暖、路综合配套改造;要推广居民“自主改造”新模式,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按照这一思路,临河区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坚持宜拆则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原则,没有对平房区进行大拆大建,而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就地改造,通过对平房区的道路、排水、厕所、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群众生活的一些难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临河棚户区改造工作起步于2010年,涉及住户4.6万户、改造面积52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房屋征收22869户、263万平方米,占棚改任务的49%。市、区两级共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72项,正在实施项目47项。随着平房区就地改造工程的快速推进,临河棚户区改造工程将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安居梦”的老百姓对这一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赞不绝口。

  10万人受益,安居工程暖了百姓心

  一项让临河区三分之一人口受益的民生工程,究竟为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带着疑问,6月11日,记者来到临河平房区就地改造工程的一处施工现场,走近居民住户,倾听大家对这项工程实施以来的切身感受。

  “说句大实话,我们这片平房要是出行能方便点、环境卫生能好点,我们不羡慕住楼房,大家伙儿还是愿意住平房。”新村社区居民丁建国的一句话,引起了周围其他居民的共鸣。

  居民马建华接着说:“我们的房子也就十几个年头,真要拆了盖楼房也怪可惜的,再说家里有老人住平房也方便。”

  早在几年前,丁建国就听说他家这一片的平房要拆迁。“当时心里也挺纠结的,一方面平房区的生活条件不好,下雨天路根本没法走;另一方面,平房住习惯了,前后多少年的老邻居相处得也挺好,有了感情大家都不舍得搬。”丁建国告诉记者。

  今年3月,新村社区开始实施平房区就地改造工程。路修好了、路灯装上了、排水接通了,巷子里也摆放了垃圾桶。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让丁建国和邻居们不再纠结,安心踏实地住在这里。

  干净整洁的新环境让新村社区的倍感珍惜。张凤珍家门前的巷道刚刚硬化完,施工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的沙土。一大早,张凤珍便拿着扫帚,主动把巷道清扫得干干净净。

  石瑞霞家门前以前是一个大垃圾坑,多少年夏天臭的都开不了窗户,蚊虫多得让人无法忍受。现在,又脏又臭的垃圾坑被填平了还进行了硬化,成了一块干净的空地。“环境变好了,大家也得互相监督,不能再乱扔垃圾了。以后我就能在这和邻居们跳广场舞了!”石瑞霞看着这片干净宽敞的空地笑得很开心。(记者刘小倩文/图)

  短评

  城市的建设发展不一定非要“大手笔”。硬化巷道、安装路灯、多放几个垃圾桶,从群众需要的细微之处着手,方便群众生活,花小钱同样可以办大事。作为全市“迎庆创城”的主阵地,临河区以群众满意为宗旨,用切实有效的行动美化城市的同时,不断创新城市建设思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攀升的群众幸福指数,成了这座城市里最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