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兴安盟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突泉县连续两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5 15:28 打印本页 来源: 兴安日报  
 

  仓中有粮心里不慌———突泉县连续两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纪实

  俗话说“仓中有粮,心里不慌”。突泉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32万人口拥有耕地266万亩。尽管人均还不足10亩地,但勤劳朴实的突泉人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使粮食年产量常年稳定在20亿斤以上。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

  突泉县通过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等措施,在保证粮食品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加大投入力度作保障

  突泉县建立健全了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以及调整县级财政支出,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每年平均投入备春耕生产资金4.5亿元,投入良种500万公斤、化肥8万吨、柴油7000吨。其中,2014年累计投入资金达9.9亿元,县本级财政投入资金达1.2亿元,今年县级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3亿元。

  突泉县在中国农业银行注入本金10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进行涉农贷款投放。目前,全县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三农”贷款余额30.4亿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2014年种植业保险参保面积175万亩,总保费达360万元,2015年参保面积达到了200万亩。

  农业科技推广来帮忙

  在学田乡玉米全膜覆盖示范基地,2000亩的玉米全膜覆盖示范田犹如一张大“银毯”,放眼望去玉米苗长势喜人,满是一片绿意。“现在这农业科技可真了不得!从种到收不仅让咱老百姓省时、省力,玉米还可以提前成熟10-15天,最主要的每亩能多收入300元以上呢!”学田乡大保村种植户赵久恩说道。

  突泉县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升工程,引导农民推广使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还田等农业生产技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气候影响,学田乡、宝石镇等北部乡镇比南部乡镇无霜期短,突泉县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一这问题。全县玉米地膜覆盖面积从2008年的3万亩已经增加到现在的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80万亩,水浇地面积100万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达60个。同时,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渴求,与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国家肉鸡养殖协会建立长期技术交流和合作意向,聘请专家作为全县果蔬产业和禽产业长期客座教授,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400多期,发放技术资料50万份,培训达50万人次,农民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95%以上。

  落实惠农政策不走样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草原生态奖补、牲畜补贴等一项项惠农政策资金,也及时、足额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近五年来,突泉县累计为24万农民发放惠农资金达4亿元以上。特别是由于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使全县农机保有量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目前已经达到15万余台,机播面积达180万亩,机收面积达109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1%。突泉县也因此在2012年、2013年两个年度被自治区农牧业厅评为“农机工作先进旗县”。

  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不仅促进了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也使得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太平乡有一个白庙子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近日,该合作社负责人高金柱又联合5家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突泉县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突泉县超越农机合作社联合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化合作社1114家,涉及种植、养殖与农机服务等多个行业。突泉县鼓励和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合作社、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0多万亩。全县共认证有机基地面积达2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60万亩,无公害产品基地面积达7万亩,注册农产品商标58件,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驻站记者王喜全 通讯员苏安宇)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