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验人员正在抽取羊毛样品。 张建生 摄
形大神散 缺乏核心竞争力优势 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我区的羊绒企业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他们辛辛苦苦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外被贴上了其他品牌,进入高档商场,温暖着全世界;但各种肤色的消费者没人知道,这是中国内蒙古的产品。
在我区的羊绒企业中,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有180多家,他们生产加工的羊绒制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羊绒企业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不断成熟的技术和工人队伍以及比较稳定的国内外客户群体。其中大部分规模以上羊绒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4000环境体系认证。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我区在羊绒加工业方面具有资源、品牌、加工、企业规模、产业链条完整等多方面的优势。目前,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呼和浩特等地的羊绒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羊绒产业群。
进入21世纪,随着产能过剩、品牌建设滞后、行业竞争无序、创新能力不强、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不断积累,羊绒产业越来越缺乏发展后劲。
近年来,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我区的羊绒产业调研发现:虽然我区羊绒产业规模大,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但附加值低。像鄂尔多斯、鹿王、东达蒙古王等品牌仅仅是国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全部贴牌。我国出口羊绒衫的价格仅仅是英国苹果牌羊绒制品的1/4,是意大利劳罗皮亚娜品牌的1/3。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于光军说:“内蒙古的羊绒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层次不高。庞大的加工能力长期以来都是以外部需求为导向,连龙头企业也是以贴牌出口为主,靠10%左右的加工费和出口退税支撑企业的发展。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关注我区的羊绒企业,部分企业的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内蒙古社科院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伴随羊绒产业发展的30年风雨历程。由于发展缺少明确的目标定位、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受市场营销波动较大。近年来,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我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大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原料竞相抢购,竞争无序;出口产品相互压价,自相残杀。再加上羊绒质量大幅降低,致使国外羊绒制品进口商提出,出口羊绒制品的羊绒细度不得大于15.5微米的限制性要求。现在,企业的利润已经被压缩到底线。”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我区的羊绒产业虽然规模大,号称国际市场的原料、产品生产基地,但至今没有叫得响的国际名牌,而不得不充当国际羊绒制品的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