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检验人员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牧民讲解羊毛分选、分级标准。张建生 摄
创新机制 增强发展后劲 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
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局长王莉清晰地记得,2月28日,大年初十,她们收到ISO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通知,由自治区纤维检验局主导制定的《分梳山羊绒长度的测定手排法》国际标准(ISO18596),以100%的赞成率通过询问阶段(DIS)投票,可省略批准阶段(FDIS),直接进入出版阶段。
“以前的国际标准都是由企业主导制定,我们仅仅是参与者,这次完全由我们这样一个省级的检测机构承担ISO国际标准的制定,这对我们甚至对全国纤检系统来说都是第一次。”王莉坦言,主导制定一项国际标准是极大的挑战,但任务再艰巨也必须完成,因为要进行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羊绒测量体系、方法和标准。
为促进我区毛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自治区质监局与中国纤维检验局多次沟通,从顶层设计上研究治本之策,达成了在我区建立毛绒收购、流通、生产、质量监督新机制的意向,并得到国家质检总局、发展和改革委、农业部等部委的批准,在我区进行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
试点工作从2014年开始,用3-4年时间,建成国际一流的集公证检验、质量分级、市场拍卖、产品溯源于一体的标准化运行新机制。试点工作涉及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工、收购、仓储、销售、物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质量追溯等整个产业链。
“这次改革对我区的羊绒产业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澳大利亚推行山羊绒改革用了10年,我们要用3-4年完成难度确实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因为无论从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还是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我们都比澳大利亚有优势。”王莉自信地说。
自治区质监局副局长马达认为,改革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就是要通过以质论价,带动基础产业,提高产业的发展后劲,彻底解决毛绒纤维质量退化问题,达到农牧民增收、企业获利、产业发展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有研究建立国际领先的山羊绒、羊毛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绒山羊、细毛羊养殖标准化,推行羊绒(羊毛)质量分级员、经纪人制度,实行羊绒、羊毛质量分选分级,实现优质优价;改进羊绒、羊毛包装和包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硬包型,降低包装成本和检验、流通费用,减少异性纤维的混入;建设国际一流的毛绒纤维仪器化检验检测实验室和现场取样设施,在生产、交易环节全面推行公证检验制度;构建区域性交易市场,建立公证检验、质量分级、市场拍卖、产品溯源的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以质论价、公平贸易,推动羊绒、羊毛加工产业优选纤维资源、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等。
“自治区为推进毛绒质检体制改革试点建设,颁布了多项规定政策。2013年8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振兴羊绒产业的意见》,同年又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毛绒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羊毛集中产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区项目和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分级示范模式。下一步将在推行羊毛、羊绒标准化生产,实行羊毛、羊绒分选分级,规范毛绒包型包装,实施仪器化公证检验、构建国际一流的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构建国际一流的毛绒交易市场上下功夫。”王莉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毛绒主产区公证检验的覆盖率正逐步提高。2013年,羊毛公证检验数量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47%,达到1.9万吨,覆盖率达到主产区的60%,公证检验对毛绒加工企业的覆盖率也达到60%。企业与牧民交易双方依据公证检验数据净毛计价也得到推广。(记者 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