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相得益彰
阿拉善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月氏、匈奴、党项、蒙古等众多古代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游牧、征战,留下许多史前遗存、宗教寺院,以及黑城文书、丝绸古道等历史遗迹,积淀了阿拉善厚重的文化底蕴。
“把浓郁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中,通过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把‘苍天圣地·阿拉善’打造成著名旅游品牌。”盟旅游局局长刘冲霄告诉记者,阿拉善大漠戈壁的雄浑、苍劲和坦荡,塑造了阿拉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正是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特色,才使这些旅游资源倍受世人瞩目。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苍天圣地·阿拉善”为何能在日趋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独树一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挖掘阿拉善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据统计,近年来,阿拉善累计用于旅游业的投资达到十亿多元,开发经营旅游景区20多处。举办了阿拉善奇石观赏节、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越野E族”英雄会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如今,阿拉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凸显,仅2014年,全盟就实现文化旅游收入35亿元。
文化产品市场风生水起
在巴彦浩特一家名为赛汗时尚的民族服饰店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蒙古族服装,有色彩艳丽的夏季长裙,也有古朴典雅的蒙古族礼服,这些服装都是由店主阿敏亲手设计制作的,有时为了赶活,她还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与阿敏一样,沙画艺术家汪·呼格吉勒图和他的徒弟们每天也十分繁忙。在他的沙画店里,每天前来选购的顾客络绎不绝。“很多人把沙画作为礼品送给外地亲朋,每到旅游旺季,我们店里的产品都供不应求。”汪·呼格吉勒图告诉记者。
每次接待外地游客,金胡杨旅游社负责人阿滕沙总会带大家来定远营古城转转。在这里,游客驻足一间间民族工艺品店,细细欣赏精美优雅的蒙古族服饰、妙趣横生的沙画作品、古朴典雅的仿古地毯,还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骨雕等民族手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阿拉善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蕴含着阿拉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全盟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近几年,阿拉善围绕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积极创新提升民族工艺文化产品的品质,采取“公司+作坊+手工艺人”的模式,实现大批量生产,许多文化产品正逐步走向盟内外市场,呈现出风生水起的景象。 (报记者赵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