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垄断企业的垄断天性导致了国有,而不是因为国有导致了垄断
中国那些支持“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垄断,损害了市场的效率,同时造成了贪污腐败。如果国企私有化了,这些问题似乎就解决了。这样的论断不太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逻辑。
垄断存在三种形态:即自然垄断、资源垄断、行政性垄断。中国现有的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大部分属于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型企业。
自然垄断型企业在经济学上特指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型企业。他们需要巨大的固定成本投资,进入资金门槛很高,这就造成天然垄断。主要包括银行、电信、钢铁、能源、交通运输、媒体、城市供水等战略性行业。这些行业天生就是垄断行业,并且关系到国计民生,拥有公共性质,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监管。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这些企业或者很难成立,或者成立后因行使垄断权力而伤害消费者利益。这些行业也需要国家对行业的准入实行许可证制度。如果这些行业允许自由进入,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争相扩大规模以降低平均成本,由于调整成本很高,结果会造成宏观经济上的产能过剩。从理论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垄断天性导致了国有,而不是因为国有导致了垄断。即使把这些企业私有化,他们的垄断属性还会存在。
资源垄断型企业是指关键性资源或者技术由一家企业所有。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现代的科技发展,投资风险很大,很多时候需要政府的参与。这些资源垄断型企业的形成也是天然的,而不是政府造成的。
不可否认,中国还存在一些行政性垄断行业和专卖行业,比如烟、酒和媒体等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很大的公共性。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也存在政府的广泛参与,比如,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的13股份就是由日本政府掌握,英国的BBC和日本的NHK等媒体亦为政府所有。
三、国企改革是要使中国国有企业变得更好
管理学大师米歇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在某些行业里拥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和政治家在谈到自己国家竞争力的时候,挂在嘴边的就是那些在行业里领先的跨国企业。比如,美国人会提到微软、苹果、波音等企业;日本人会提到丰田和索尼等企业;德国人会提到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企业;韩国人会提到三星和现代等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是民营,但背后都有政府强大的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经济体,从技术、管理以及资金实力来说,如果完全按照西方制定的市场经济竞争原则,而没有政府的扶持,新生私有企业就很难和这些跨国巨头抗衡。中国的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正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实现大国崛起、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支柱。如果对这些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者肢解这些国有企业,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一定会大受损害,社会政治稳定也会受到威胁!改革开放后,中国有很多知名国有品牌企业被外资收购,其结果不是消失就是被边缘化,北冰洋、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以及统一润滑油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前苏联国企私有化后,国家经济命脉被少数寡头控制,这样的教训值得警惕。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激励机制,所以现有大型国企的盈利能力都不错。很多人认为国企盈利是因为垄断,但是如上所述,私有化后这些企业的垄断就会消失吗?显然不会,私有化后脱离政府监管体系,利润最大化将成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政府对垄断和公共性的监管将会更加困难。同时,如果实行部分私有化,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怎么定价,如何防止国有资产贱卖?如果这些垄断企业的控制权部分转移给一些大型民营资本或者跨国资本,这些企业的公共性质必然会受损,并会形成新的经济金融寡头,损害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