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区西地村。彭晓明 摄
靓丽新村入画来
受益于“十个全覆盖”工程,武川县耗赖山村55岁的尚和平去年底搬进了新居。新房子宽敞明亮、功能齐全,最让他高兴的是屋里通了下水道。
“以前早起头一件事就是倒便盆和脏水。”老尚说,“没有下水道,脏水不是泼在院子里,就是倒在门前的土沟里。夏天蚊蝇乱飞,冬天污水成冰,臭得很!”
下水道一通,尚和平在厨房装上了洗碗池,卫生间里的洗衣机、坐便器、洗漱池布置井然,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如今,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更给偏远贫困的农村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为农村牧区的未来积蓄了新的发展动力。
今年全市509个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分“示范村”与“达标村”推进。沿路较大的村庄,现居住户在200户以上的被列为“十个全覆盖”示范村,按照“通路、通电、通水、通信”“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和“有保障、有阵地、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便民超市”“四通、五化、六有”标准建设。而现居住户在200户以下,较小的村庄设为“达标村”,按照“十个全覆盖”要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主要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危房改造工程开工19100户,开工率61.45%,完成16695户;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源开工78个,改造水源开工41个,新建、改建管网开工919.3千米,新建、改造水窖开工233个;街巷硬化工程开工1357.48公里,已完工1025.84公里;村村通电工程开工111个村,已完成80个村。此外,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及商品配送中心、农村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农闲时来文化室里消遣。 记者 刘志贤 摄
清水河县聚宝庄村村民在新建的广场上健身。记者 刘志贤 摄
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贫困县通过“十个全覆盖”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因地制宜、对口帮扶形成的产业也在村里落户。
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依托冷凉的自然气候条件,组织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已经初显成效,现在这个食用菌大棚种植基地一年实现纯利润2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自从村里有了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多曾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到了家乡。
“自从村里有了食用菌企业,我们老两口就从外面回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现在怎么也能收入6、7万,去年我还被评上了企业的科技特派员。”村民王才才乐呵呵地说。
像圪顶盖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土左旗兵州亥村、上十里坡村发展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林果经济、大葱种植等特色产业;托县依托黄河一溜湾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葡萄种植、休闲采摘、农家乐产业;清水河县一间房村、三十一号村将生态移民项目区农民集中在一起发展蔬菜种植和肉羊养殖产业……
在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呼市充分考虑农村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苜蓿草种植、蔬菜保护地建设、奶牛肉羊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及加工销售等产业基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和后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实现扶贫项目与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将110个贫困村纳入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范围,既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又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把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引入重点贫困村,创建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的项目村农民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了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落到实处,呼市将“十个全覆盖”工作纳入对旗县区、开发区领导班子的目标考核范围,以“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干部包扶”3项制度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全市38位市级领导和14位各旗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联系示范村;全市405个市和旗县区直属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对实施村进行帮扶;每个帮扶单位都抽调干部进驻实施村,现场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记者 贾永强 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