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履职尽责 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入了关键时期,各级财政干部必须持续深化认识、牢记使命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一.深刻认识“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中全会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契合,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举。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我区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就是农村牧区,突出的差距就在于公共服务水平。“十个全覆盖”工程立足区情民意、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变迁、符合发展规律。从历史的维度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已经具备了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力基础,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从现实的维度看,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重点要解决的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未来的维度看,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还是要靠发展。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带动超过千亿元的投入,既能补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也能多管齐下拉动投资和扩大有效需求,对于稳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深化改革的创新之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十个全覆盖”工程绝不是简单的“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房”,而是用切实的行动引导干部改变惯性思维,用务实的举措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发扬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在村庄风貌上,把地域特点、历史积淀、文化底蕴相融合,形成了田园风格、蒙元风格和晋陕风格等多种类型。在产业支撑上,立足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分类打造城区服务型、集镇辐射型、特色产业型等融合示范村,既“美了环境”,也“富了口袋”。
“十个全覆盖”是从严治党的固本之举。历史经验表明,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强起来,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稳定才会有可靠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开展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推进活动,将基层党建与工程推进紧密结合,作为锻炼干部的大平台、考察干部的主战场,使干部在基层大熔炉中得到了淬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当成事业,深入基层、驻村包户,发扬“5+2”、“白+黑”精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干部的为民服务能力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我们肩负着经济社会发展资金保障的重任,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全力以赴促进工程建设。
第一,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作用。“十个全覆盖”工程资金投入量大、覆盖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要按照“各类项目资金扶持一部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一部分、引导农牧民自筹一部分、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部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规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措施,多路径多渠道筹资,确保工程建设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前移监管关口、下沉检查力量,确保资金规范管理高效使用。
第二,注重发挥规划编制的引领作用。要围绕规划引领做好工作,引导各地立足自身实际,详细制定规划方案,确保工程建设有章可循、符合实际。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建则建、宜修则修,注重乡土味道、留住乡愁,使工程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三、注重发挥产业和后续管理的支撑作用。“十个全覆盖”工程要成为长久的惠民工程,关键在于产业支撑和后续管理。要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主体,改造提升培育农牧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让“互联网+”的变革惠及更多农牧民。要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及时制定后续管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好工程成果。
(作者为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自治区派驻乌兰察布调研督导组组长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