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特尔家的好日子
踏进巴特尔的牧家乐餐馆,一眼便看见大块的羊肉、酢香的散子、金黄的炒米,酥油配上热腾腾的奶茶,一股浓浓的蒙古族待客气息迎面扑了。巴特尔的儿子宝力格和儿媳妇莎仁高娃,正在为一桌提前预定蒙餐的客人准备茶点。
2003年,封山禁牧后,一向以放牧为生的巴特尔曾为生活犯了愁。当时政府引导牧民转变观念,搞多种经营。可在巴特尔的心里,啥是多种经营,啥是转变观念,老祖宗留下的以牧为生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丢了不成?这些问号在他们的脑子里一个摞一个。有人让他办餐馆,他却想:“有人来家里做客,那是给主人带来的吉祥,和客人要饭钱,真有些张不开嘴。 ”巴特尔笑着说着过去的事儿。可是,牧场没了,牛羊没了, “不能光靠退牧补贴生活吧? ”闲不住的巴牧尔还是收拾好蒙古包,做起了蒙餐的生意。 “过去每天也就最多接待三桌客人。他们笑着说,来吃老巴特尔的手把肉,我们要开着越野车来,说实话,也就是你的蒙餐地道,否则⋯⋯”巴特尔说。就这样,巴牧尔和像他一样的牧民,在餐饮业、旅游业支撑的下,渐渐走上了新的生产之路。虽说收入算不上一“豪” , 可也比放牧强多了。
说话到了2014年,自治区开始在农村牧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巴牧尔所在的阿嘎如泰苏木依托梅力更景区及沿山一带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产村结合、为游而建”的思路,着力发展民族文化餐饮旅游业。这一下,就好象给巴牧尔和那些走出草场的牧民铺了条黄金路。 “去年,政府把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我家门口,不仅绿化了,还安装了路灯。路好走了,环境也美了,来的客人自然就多了。 ”巴特尔说。随即,他的牧家乐也上了规模:最初只能接待三四十人,现在可一次性接待200人同时就餐。日客流量由原来的平均二三十人,到现在的五六十人,还拥有了7座蒙古包。
说起以后的打算,巴特尔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指着将要投入使用的牧家乐说, “这是我新建的牧家乐宾馆,城里宾馆有的,我这都有;城里宾馆没有的,我这也有。力争为游客提供吃、住、游一条龙的优质服务,把我们的牧家乐办的红红火火。 ” (姚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