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巴林左旗乡村公路建设纪实乡村公路擎起“希望梦”
内蒙古新闻网  15-11-23 11:07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一道山梁田千顷,村路光洁机车鸣。一条彩带飘旋过,红花绿树掩村容。”这是生活在左旗富河镇兴隆山村的徐振华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的路是直通他家门口的一条乡村公路。而这条路,仅仅是左旗今年投资1.1亿元大手笔绘就的乡村公路建设恢宏长卷中的一角。

  在左旗广袤的土地上,一条条平坦的乡村公路如一根根血管,使偏僻沉寂的乡村充满希望和活力,一辆辆行驶在宽阔道路上的车辆把偏远乡村与外面的世界紧紧连接在一起。那一条条蜿蜒的乡村公路,撑起了群众的“希望梦”。

  突破瓶颈让乡村道路变通途

  道路通则百业兴。左旗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交通落后的短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制约着该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是该旗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十二五”以来,该旗提出了修建乡村公路的目标,计划投资4亿元,修建乡村公路637公里,到2016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彻底打破交通瓶颈制约。

  “村村通”计划提出以后,有人心存疑虑:地形复杂,再加上来自资金、土地等各方面的压力,这块“硬骨头”能啃得动吗?

  旗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旗32万人打起了攻坚战。到2015年,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实现了5个“之最”:投资规模最大、建设任务量最大、建成水泥(沥青)路里程历史最长、通畅行政村增加最多、行政村通畅率增幅最快。

  丰水山村至衙门庙村的通村水泥路是该旗公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全长61.5公里,贯通林东镇、十三敖包镇和花加拉嘎乡3个乡镇。旗公路规划建设管理站的10余名工作人员一次次勘察论证,一遍遍绘制蓝图,终于修出一条路来。

  在林东镇十三号村,记者看到施工人员铁锹飞舞,挥汗如雨,农村公路建设的火热场面令人振奋。如今的巴林左旗,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在乡村之间。

  建养并重让路网骨架不再“缺钙”

  初冬季节,记者来到左旗公路路政执法监察大队执勤现场,工作人员一边做着路政巡查记录,一边重点关注着车辆的超限运输情况。

  超载是乡村公路的第一杀手,在不少“村村通”公路上,一些大卡车超载通行,大大超过了乡村公路的负荷能力,严重降低了乡村公路的使用寿命。

  面对这种情况,左旗交通运输局加大了路政执法力度,实行日常巡查和夜间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超限超载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截至目前,累计出动宣传车90车次,参加人员300人次,散发宣传资料7000份,处理超限运输车辆5075辆次,超限率控制在4%以内。

  “公路三分建,七分养”。乡村公路是百姓出行的方便之道,也是农村致富的必经之途,要修好,也要养好。

  面对繁重的养护任务,左旗政府积极探索《巴林左旗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全面完成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的转换,形成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三级养护管理模式,建立以旗政府为指导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以各苏木乡镇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方式,农村公路管理实现了由“以建为主”向“建养并重”的转变。

  “现在路面硬化了,有专人保洁”,在花加拉嘎乡村,记者见到了该乡公路管理养护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清理路肩垃圾。养护人员大都离家较远,每天吃住在公路道班上,使路面得以及时清扫。

  疏通血脉让活力左旗高速飞奔“乡村公路连万家,家家同唱幸福梦。”这是碧流台镇大梁沟村古稀老人刘军自己写的一副对联。“以前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路,从没路到有路,从砂石路到水泥路,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老人高兴地说。

  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刘军和村民们的生活。以前,大良沟村没有直通县城的公路,唯一的路是村民们用脚踩出来的石头小道,雨天根本无法出行。

  123苹果是大良沟村的主导产业,但这儿的123苹果一直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路通后,收购123苹果的大车开到了村里。便捷的农村交通,让大山深处的“香饽饽”远销到北京、河北等十几个省市。今年,每户仅出售123苹果一项就收入近3000元,最高可达到5000元。

  “现在路修通了,旅游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田高兴地说。

  “全村人盼了多少年,终于梦想成真,路通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就宽了。”看着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富河镇兴隆山村的村支书王国忠还是忘不了“泥巴裹一身,村路没有形”的苦日子,“以前最发愁的还是农产品运不出去,能挣的钱也不敢挣。”

  路,是无言的丰碑,它连接的是民情。过去,因道路不畅,该旗的农副产品卖不上好价钱。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副产品不仅走出了深山,走出了县城,有些甚至远销到省外。笤帚苗、杂粮豆……正是因为有了农村公路的便捷畅通,才使该旗优质农产品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过去,连通外界的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运送东西全靠人背畜驮。”一提到公路,哈拉哈达镇北房身村的王中英乐得合不拢嘴,她经营的小卖部以前跑到旗里进货要两个小时,自2014年路通后,供货商就送货上门,这在王中英看来简直就是大喜事。

  农村,因路而变化;发展,因路而提速。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拉近了左旗与外界的距离;日趋完善的管养体制,延长了乡村公路的使用寿命,搭建起该旗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平台。

  “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波澜壮阔的乡村公路建设必将为左旗加快发展、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邱静王义晶)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快速路上建设公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花卉种出了名堂
一户一特色 幸福全覆盖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