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新成就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新的动力
郭健
“十个全覆盖”是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内蒙古历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大、发动人员最广、受益人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全的工程,彰显出自治区九届党委一班人的崇高党性追求、强烈责任意识和历史担当精神,必将在内蒙古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十分重大,体现在十项“新”成就上。
1.实施“十个全覆盖”是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十个全覆盖”的实施,红墙蓝瓦、绿树掩映、窗明几净、油路通达、村内医务、路灯电话、超市购物、娱乐闲暇等等随之改变,新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同时,各地还配套发展了新型农牧业、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特色经济等,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这些变化,必将释放出新的生产和消费能力。
2.实施“十个全覆盖”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途径。“十个全覆盖”既注重基础设施的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又注重农村牧区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农牧业的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促进了农牧业和工业资本金的同等回报率、同等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的同等附加值,城乡二元结构破解进程正在加速。
3.实施“十个全覆盖”是抵御经济下行的新动力。 “十个全覆盖”是一个宏大工程,投资巨大,截至目前,仅锡盟的建设投入就近60亿元,随着工程的深入和带动农牧民投入(包括更新物品),预估总支出将上百亿元。同时,建材市场产销两旺,带动了就业和农民工的增收,仅锡盟南部旗县就解决1.2万农民工就业,月收入达到5000元。这些必将为我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新的动力。
4.实施“十个全覆盖”是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基础。“十个全覆盖”实施后,农牧区通了广播电视和网络通讯,有了文化活动场所,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农牧民的精神生活有了新追求,这些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这时,通过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和文明习俗,必将促进农村牧区的“内外兼修”。
5.实施“十个全覆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突破。“十个全覆盖”是举全区之力、集百姓之智、汇各界之心,集中打攻坚战,农牧区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服务齐全、配套,产业发展有新的基础和条件,这既是还历史的欠账、反哺农业,也是在补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既是一种主动作为,也是我们党的必然选择。
6.实施“十个全覆盖”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新形式。为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完成好十项全覆盖,全区各地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干部下基层、干部驻村活动,仅锡盟就派出14005名干部。干部们通过持续的驻村工作,与农牧民摸爬滚打、攻克困难,感情更加贴近,作风更加务实。在工作中我们也感到:“自治区的正确决策最重要,钱花在农牧民身上最值得,为百姓办事最幸福”。
7.实施“十个全覆盖”是执政方式的新转变。面对涉及部门多、人员广、时间紧、资金量大且复杂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工作方式转变。首先转变决策方式,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政策接地气、百姓更顺气”。其次转变实施方式,由示范村带动,宣传引导群众,使农牧民从“背着手看”到“伸出手干”。再次转变验收方式。由领导说了算变为群众说了算,激发出“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
8.实施“十个全覆盖”是维护党的政治安全的新要求。我区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个全覆盖”,让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能增进农牧民对党的感情,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同农牧民群众永远心贴心、心连心。正如受益于全覆盖工程的锡盟村民王业发自内心地连声喊出:“共产党万岁!”
9.实施“十个全覆盖”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新举措。“十个全覆盖”是检验“三严三实”教育成果的重要实践。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在规划上,是“立足长远发展”,还是“应急解决面上的困难”;在项目实施上,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还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同群众的联系上,是“高高在上”,还是“水乳交融”。种种这些,是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的充分体现,也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10.实施“十个全覆盖”是北疆安全稳定亮丽风景线的新画卷。“十个全覆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实践。一方面,“十个全覆盖”让广大农牧民普遍得到了实惠,体现了党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随着工程的实施,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农牧区群众意愿得到满足,社会矛盾也随之减少,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排除万难,实现在祖国西部边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者为自治区农牧业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派驻锡盟调研督导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