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东营子鱼米乡
内蒙古新闻网  15-11-30 11:35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尽管已经入冬,郝长军夫妻俩却也闲不下来。地里的农活基本告一段落,葡萄的根也已经埋好,家里的30多亩鱼塘一部分用来育鱼苗,空出来的赶紧清淤泥、修堤坝,为来年春天打基础做准备。老两口的农家乐也开了十来年,由于名声在外,即便冬天淡季也不时会有老顾客上门。郝长军笑着说:“再过些日子又要忙着过年了,现在的农村一年到头也不得闲,可忙才有收入,才说明咱的日子好过啦!”

  郝长军是托县东营子村村民。村子西靠黄河东靠梁,地理位置优越,一洼洼黄河水留存的水潭几乎成了天然的养鱼塘。村里267户人家,常住人口也就三分之一,养鱼户就有57户,鱼塘有一千多亩。近年来,托县沿黄旅游业火热,托县炖鱼成了呼市有名的招牌菜,给东营子村发展养鱼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作为村里最早养鱼的人家,郝长军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也最有发言权。“村里发展渔业养殖虽说由来已久,可这几年的政策确实是一年比一年好。过去从公路到鱼塘都是混胶泥地,一下雨就好几天进不来。‘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村里把通往各个鱼塘的路都做了硬化,看鱼塘的小房子全部做了保温和粉刷,现在就是冬天也很暖和。路好了,来钓鱼的人也多了。再加上附近村子里农家乐需求量逐年增大,村里的鱼基本不愁销路。”郝长军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大伙到他的农家乐看看。窗明几净、锅明碗亮的农家乐就开在自家小院内,郝长军夫妻俩自己经营,院子旁就是自家的葡萄采摘园,他说:“我的鱼塘每年产万斤鱼,过去几年靠跑单位福利销售,这几年主要就靠农家乐了,光农家乐每天就能消耗三四千斤。不仅我一家,村里养鱼户现在都不愁销路,我们需要担心的就是怎么提高养鱼的技术,怎么提升鱼的品质,让鱼的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的确,几十年的渔业发展,如今东营子村的养鱼户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东营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如刚是呼市农牧业局派驻的,由于有专业知识,张如刚下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村入户后,他发现村里养鱼户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养鱼的年头越长,鱼塘淤泥沉积越厚,淤泥多了,鱼容易缺氧,这一方面影响鱼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产量减少。村民对淤泥清理的呼声较高,但由于清淤是个大工程,一方面需要大型设备,另外还要协调淤泥堆放地点,仅靠村民是无法完成的。张如刚第一时间将这一问题反馈单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已成规模的渔业养殖让东营子村的村民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如何确保养鱼业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给东营子村致富创造了条件,也给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驻基层采访组记者苗青报道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快速路上建设公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雪趣
创客走进乡村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