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入冬,郝长军夫妻俩却也闲不下来。地里的农活基本告一段落,葡萄的根也已经埋好,家里的30多亩鱼塘一部分用来育鱼苗,空出来的赶紧清淤泥、修堤坝,为来年春天打基础做准备。老两口的农家乐也开了十来年,由于名声在外,即便冬天淡季也不时会有老顾客上门。郝长军笑着说:“再过些日子又要忙着过年了,现在的农村一年到头也不得闲,可忙才有收入,才说明咱的日子好过啦!”
郝长军是托县东营子村村民。村子西靠黄河东靠梁,地理位置优越,一洼洼黄河水留存的水潭几乎成了天然的养鱼塘。村里267户人家,常住人口也就三分之一,养鱼户就有57户,鱼塘有一千多亩。近年来,托县沿黄旅游业火热,托县炖鱼成了呼市有名的招牌菜,给东营子村发展养鱼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作为村里最早养鱼的人家,郝长军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也最有发言权。“村里发展渔业养殖虽说由来已久,可这几年的政策确实是一年比一年好。过去从公路到鱼塘都是混胶泥地,一下雨就好几天进不来。‘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村里把通往各个鱼塘的路都做了硬化,看鱼塘的小房子全部做了保温和粉刷,现在就是冬天也很暖和。路好了,来钓鱼的人也多了。再加上附近村子里农家乐需求量逐年增大,村里的鱼基本不愁销路。”郝长军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大伙到他的农家乐看看。窗明几净、锅明碗亮的农家乐就开在自家小院内,郝长军夫妻俩自己经营,院子旁就是自家的葡萄采摘园,他说:“我的鱼塘每年产万斤鱼,过去几年靠跑单位福利销售,这几年主要就靠农家乐了,光农家乐每天就能消耗三四千斤。不仅我一家,村里养鱼户现在都不愁销路,我们需要担心的就是怎么提高养鱼的技术,怎么提升鱼的品质,让鱼的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的确,几十年的渔业发展,如今东营子村的养鱼户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东营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如刚是呼市农牧业局派驻的,由于有专业知识,张如刚下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村入户后,他发现村里养鱼户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养鱼的年头越长,鱼塘淤泥沉积越厚,淤泥多了,鱼容易缺氧,这一方面影响鱼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产量减少。村民对淤泥清理的呼声较高,但由于清淤是个大工程,一方面需要大型设备,另外还要协调淤泥堆放地点,仅靠村民是无法完成的。张如刚第一时间将这一问题反馈单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已成规模的渔业养殖让东营子村的村民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如何确保养鱼业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给东营子村致富创造了条件,也给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驻基层采访组记者苗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