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亮丽风景线 > 十个全覆盖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审旗嘎鲁图镇以“十个全覆盖”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内蒙古新闻网  15-12-10 18:42 打印本页 来源: 鄂尔多斯日报  
 

  原标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乌审旗嘎鲁图镇以“十个全覆盖”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灯更亮、路更畅、水更甜、房子更宜居、农村更美丽……“十个全覆盖”将乌审旗嘎鲁图镇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工程实施以来,该镇坚持“点上扮靓,面上兜底”工作原则,在“六个到位”中不断促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提升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的群众参与度、普惠度和满意度,让惠民的里程一再延伸,力争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用实际行动标注出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新里程。

  “六个到位”合力编织民生梦

  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城乡统筹发展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符合五中全会精神、符合鄂尔多斯实际的攻坚工程。正是深谙此道,嘎鲁图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六个到位”为引擎合力推进,确保不落一村、不漏一户、全面覆盖,为广大农牧民编织民生梦。

  坚持规划引领到位。以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地设计嘎查村村庄建设规划,将两个城郊村与城镇建设全面融合,均等享受城市文明和优质服务;工矿区坚持鼓励向城区集中与规划移民安置点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工业发展、环境保护与群众安居乐业的关系;其他嘎查村尊重村庄原有布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延伸配套公共服务。坚持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市政工程、道路交通、产业发展五个规划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统一,使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乡土风情有机融合,坚持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产业化发展,建设具有蒙元文化、都市文化、晋陕文化等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村落,避免千村一面。

  坚持农牧民组织宣传到位。结合干部下乡驻村工作,动员“三到两强”“3+1”互助共建单位、驻点帮联人员和镇全体干部,通过入户宣传、巡回宣讲、发放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动,先后发放宣传手册600多本,宣传折页和宣传单2000余份,举办宣讲活动23场次,全面提升群众的认知度、参与度,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泛征求农牧民意见建议,采纳“预留宅基地、同步推进街巷硬化和道路两侧绿化”等很多合理化意见,形成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合力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热火朝天局面。

  坚持建设标准质量把关到位。督促嘎查村“两委”切实承担起监督工程质量的主体责任,成立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深入研究工程设施的长期管护工作,统一组织工匠进行现场培训,规范施工程序和环节。危房改造在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逐户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实行“一周两调度”制度,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和考评制度。对集中居住区危房改造集中采购建筑材料,确保工程建得快、建得好,用得上、用得住。

  坚持项目资金效益发挥到位。建立财政投入、项目整合等多元筹资机制,捆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农牧业综合开发、农网改造、扶贫等项目和资金,集中投放,扩大效益。积极争取驻地资源开发企业支持,渤海钻探和长城钻探等企业给予呼和淖尔嘎查近20万元活动阵地建设经费,第一采气厂出资1500多万元为斯布扣嘎查等地修建12.5公里水泥路。神水台村捆绑“十个全覆盖”资金,投入800多万元完成9.7公里街巷硬化工程,农牧民自筹20多万元修建11.4公里砂石路,放大了资金投入效应。

  坚持农牧民承受能力考量到位。根据农牧民经济状况,不搞“强制令”和“一刀切”,危房改造在保证基本风格和色调一致的前提下,能建抛物顶就建抛物顶,能盖平板房就盖平板房;材料在经久耐用前提下,可以选择琉璃瓦、树脂瓦和彩钢瓦;庭院在美观精致的前提下,可选用有机砖、工字砖和地面砖,绝不因工程建设给农牧民增添经济负担。

  坚持“六位一体”“三项建设”跟进到位。坚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乡村公路等工程相结合,统筹推进集体经济、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庄绿化等工程,实行同部署、同落实、同验收。在推进过程中,为292户农牧户申请1354.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对21户特困户危房改造实行差别补助,完成15公里乡村公路建设和1000亩村庄绿化工程,大力开展庭院美化和环境卫生整治,举办乡风文明宣讲10余场,树立善行义举榜等宣传牌15块,50%以上的嘎查村开展诚信体系建设,使村庄新貌和文明新风相得益彰。注重工程项目与产业发展互融互通,支持壮大传统产业,整合发展货物、仓储、运输、汽运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在建设中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和原有风貌,先后投资30多万元修缮了海流图庙,对席尼喇嘛故居周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让农牧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干群抱团”一起走向幸福景

  梦想与现实,发展与进步,在草原陌野,在牧区农村交汇,嘎鲁图镇干群同心抱团推进“十个全覆盖”,处处从老百姓需求出发,不盲从跟风,不擅自扩面,不提高标准,在“全”和“好”上进行有益探索,使群众有意愿、有热情,肯想、肯说、肯干,真正成为参与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

  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完成危房改造617户,解决846户2820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街巷硬化23.2公里,建成后寨则村文化活动室和布寨嘎查标准化卫生室,延伸高压线14公里、低压线36公里,安装变压器13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594户,5家便民连锁超市建成投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工程全面实施,告别了房屋破、行路难、购物难、看病难、用电难的历史,过上了安心、舒适的幸福生活。

  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镇、村两级干部发扬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精神,组织和带领农牧民携手共建新农村牧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不装点门面,不锦上添花,使农牧民住房明显改善、饮水更加安全、出行更加便捷、环境更加靓丽、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幸福,农牧民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建成沙沙滩村至察罕苏力德旅游区、原嘎鲁图苏木所在地至昌盛宏业等乡村公路,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提升了神水台村和沙沙滩村农家乐的硬件条件和服务档次,改善了海流图河、团结水库的整体环境,正在规划建设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展览馆,促进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启动了木都柴达木村3000亩土地整合项目,推进了神水台村集贸市场和养生食品园建设,申报了15000多亩重点县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初步建成布寨嘎查羊毛储备库,落实了一批养殖示范户项目,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

  农牧区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中,发动引导群众全程参与规划、建设、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强化了农牧民的主体地位,也使其感受到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实惠。特别是通过危房改造、文化活动室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了过去闲时赌博喝酒、生活垃圾乱倒、生产资料乱堆乱放等生活陋习,培育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坚定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乡村面貌持续改观。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展了以水源净化、周边绿化、屋内洁化、庭院美化、棚圈标化、无卫生死角、无三堆杂物、无生活垃圾的“五化三无”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累计拆除危旧房屋148处,残破土围墙3000多平方米,完成628平方米门窗改造工程,清理村庄周边及城镇周边垃圾1.3万余吨,清除垃圾、粪堆、柴草、土堆、死角220余处,规范整治养殖棚圈57处,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改造家园、爱护环境的自觉性显著提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洋溢在老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是“十个全覆盖”工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生动实践中国梦的最好见证。嘎鲁图镇将继续砥砺奋进,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立足长远点、找准着力点,如期高质量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各项任务,绘就出一幅农牧区小康生活新图景。(记者 张晓艳 通讯员 周永宏)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快速路上建设公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雪趣
创客走进乡村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