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通辽市委派驻科左后旗工作组的常务副组长,在近一个月的入村巡视调研工作中,我先后与130多个嘎查村近千名农牧民、嘎查村干部和参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近距离的接触与沟通,使我深受感触。
一、“十个全覆盖”工程满足了农牧民“三个渴望”
一是满足了农牧民渴望有个舒心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危房改造改善了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村屯环境的美化、净化和亮化,使农牧民的家居生活感觉清爽;村村通与街巷硬化方便了出行;安全饮水工程使农牧民喝上了放心水;小广场建设为茶余饭后提供了消遣健身的场所;村屯绿化转变了嘎查村以往的苍白色,使农村牧区出现生机盎然的景色。
二是满足了农牧民渴望得到更多公共服务、缩短城乡距离的心理愿望。农村牧区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实施,使农牧民有了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卫生室建设方便了就医、取药、打针,农牧民患者可以就近接受治疗;文化室使农牧民有了“充电”“娱乐”的场所;校舍改造工程,使农牧民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舒适宽敞的教室里学习。
三是满足了农牧民渴望得到政府和领导关心、关注的愿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掀起了干部下基层为农牧民服务的高潮。农牧民作为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的成员,看到以往难以一见的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建设一线,与农牧民近距离地沟通交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并作为美丽家园建设的“指挥者”,农牧民群众的“知心人”,为农牧民群众办实事、谋发展的作为,赢得了农牧民的信赖,培植和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度。
二、正确认识农村牧区的“三大矛盾”
一是农牧民自身文化素质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农牧民的文化素质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农牧民是“十个全覆盖”建设的受益主体,农牧民的素质是决定“十个全覆盖”富民生工程建设成果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个全覆盖”是现代精神文明在农村牧区的具体体现,但是,农牧民受落后的、愚昧的思想观念束缚,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根深蒂固,进而出现了清理街巷卫生农牧民看着党员干部干,街巷绿化后,农牧户“不愿意”承担花草树木的管护任务等一系列怪现象,这将会严重地影响“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成果的持续发展。
二是传统的生活习惯与快速增长的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开创了新的局面,使农村牧区的家居环境美化了亮化了。但是农牧民传统的生活习惯与陈规陋习却难以跟上物质文明快速增长的节拍,农牧民传统的生活习惯使得“十个全覆盖”建设后期管护难度加大。
三是小农意识与日益拓展的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在“十个全覆盖”建设过程中,农牧民观看的多、积极主动干的少,甚至个别农牧民对于政府实施的农村牧区环境建设与危旧房拆除存有一定的对立情绪,认为是干部为了升迁搞政绩工程,导致新房建完危旧房难拆迁。小农意识导致农牧民对政府的依赖不断增加,进而也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
三、关于“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三个理念,切实推进“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建设深入发展。树立群众参与的理念。要引导农牧民群众增强对美丽家园建设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十个全覆盖”建设;树立“全”的理念。“十个全覆盖”工程要在“全”字上下工夫,公路沿线村屯与偏远村屯、富裕村屯与贫困村屯同步进行,解决农牧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牧民出行难的问题和危旧房与校舍问题;树立社区服务的理念。以农牧民为主体建立村屯物业服务组织,开展供电、供水、保洁以及维权等公共服务工作,以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求。
(二)突出“四个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突出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牧民的认识;突出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建设内容与建设标准;突出处理好危房改造后,新房与旧房的关系;突出做好十个全覆盖后期管护机制确立工作,让惠民工程持久惠民。
(三)加强两个监管,保障“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健康发展。一是工程建设质量监管。要求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加强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检查与跟踪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质量监督档案,确保工程质量合格。二是工程运行情况监管。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各项投入的评估定价、与发包方和承包方经济责任确认以及补办相关采购招标手续等工作。
(四)继续深入基层,促进“三项重要工作”协调发展。认真做好2015年“十个全覆盖”收尾完善工作,积极谋划好2016年任务,策划好建设规划,明确好建设内容,筹措好建设资金。做好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规划工作。围绕“十个全覆盖”富民工程,摸清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利用好今冬明春农闲季节,发挥好农牧系统优势,广泛开展好农牧民培训工作,为明年加快农村牧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做好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作者为通辽市农牧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