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是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普遍认可的工作品牌。三年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呼和浩特昂然起步。经过三年的砥砺前行、攻坚克难,这座塞外古城在打造城市靓丽环境的同时,也让首府市民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获得感。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草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市更宜居——这是居住或来到呼和浩特的人们对近年首府城市变化的切身感受。近年来,无论你是在呼和塔拉的蒙古包旁小憩,在大青山步道上极目远眺四周的旖旎风光,还是在团结小区便民市场买几颗带着露水的嫩菜心,在春度公园散散步,随处就是风景,移步就能感受城市的多重魅力和幸福体验。然而,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在他们感触的背后,正是呼和浩特以创城为依托进行的硬件调整与提升。
【赵大妈的幸福感】“今后再不用担心冬天受冷挨冻了。”家住团结小区的赵大妈一脸笑容。今年年初,新城区将团结小区改造列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截至目前,团结小区已完成西、北、南3个区块地下管网改造和居民分户供暖改造工程,完成70余栋住宅楼节能改造,维修扩建迎新中路等7条道路,清理取缔马路市场,新建便民市场两座,配套建设了各项物业管理设施,累计投资约1.2亿元。其实,赵大妈的幸福感与呼和浩特市实施创城息息相关。
民生工程大手笔
近年来,呼和浩特始终把更好地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创城全过程,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以平均每年超过37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从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时间里,首府共计投入资金36.27亿元,完成了1471个、186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受益居民超过30万户、近80万人。据了解,老旧小区改造不仅切实解决了所改造小区居民迫切关心的吃水、用电、取暖等问题,还实现了房屋全面整修养护、生活居住环境改观、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和安保措施落实到位的整治改造目标。
幸福是和谐社会最具分量的人本指标。“晒晒”首府的“幸福家底”,不难发现,幸福感大幅提升的背后,正是过去以来呼和浩特实施创建惠民工程带来的民生大改善。
今年以来,微信圈的“风景摄影大赛”热火朝天、此起彼伏。从教多年的田老师说,“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微信朋友圈晒美图、特别是晒风景美图成风,今天是公主府公园的桃花开了,明天是路边的树绿了,再过两天,是南湖湿地公园的树叶如胡杨一般黄灿灿等等,不一而足。但不论怎样,从这一层面就可以感受到:呼和浩特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赵先生的好心情】家住金桥的赵先生经常在东河河岸的绿地遛弯。他说:“以前这里垃圾土堆林立,哪有地方遛弯。自从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首府发生了大变化。这不,家门口建了这么漂亮的绿地,休闲时出来走走,心情甭提有多好!”
绿色随处可见
据了解,2003年,呼和浩特市仅有3处公园、18处游园、7处广场、18处街头绿地。近年来,在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推动下,首府园林绿化事业有了大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通过开发建园、改造辟绿、拆违还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如今全市已拥有各类公园24处、游园25处、广场20处、街头绿地109处,公园绿地面积2915.75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9.42%,已构成功能健全、布局合理、乔灌草植物错落有致、造景特点突出、无障碍设施完善、防灾避险场所齐全的城市绿地系统。
有人说,美好的城市生活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实,这也应该是首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在努力的方向吧!(记者阿拉腾)